雾里看花朵朵连,不过虚妄迷人眼 (第2/2页)
通过各种分析,如此看来,仓库配送的消费模式似乎比定点消费模式要占优势,同等的消费却能带来更多便利。假设推理停止的话,那么的确是这样。如果再思考下去,那就会有新的结果。
还没有达到认知和脑洞的极限,不妨接着深挖。为了方便分析,暂且把线上模式的统称为平台,平台的对手,就是商业房产。贸易环节:生产商生产出产品→平台和商业房产→消费者。
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平台,主要因为物美价廉。而产品生产商,则保持中立,因为无论是平台上架,还是经过经销商的手段走向商业房产,生产商给出双方的标价是一致的并且不会低于自己的底线(为了扩大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维系商业房产,生产商实际中给经销商的标价要比平台低得多)。现阶段表面上貌似达到了某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年代文化和生活背景而依赖商业房产的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少。好比前些年智能手机刚流行的时候,尽管它方方面面都具备优势,依然没有一口气拿下老年机市场。
如果商业房产要挣扎的话,不得不将自己的成本降低至和平台不相上下,才能勉强打平。
举例而言:一家生意火爆的饭店,堂食量和外卖量一样的话。平台抽取利润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佣金,而大多数商业房产的占比是营业额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那么最后这个饭店会将重心朝平台方偏移。
这么明显的差距,如何去弥补?回到以前百货大楼的模式,多元化,格子化,集中化。在平台出现以前,商业房产越做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现如今应该多引流,降成本,把实体店铺改造为可进行交易的仓库,配送的话可以和平台合作,-应该会大大增加生存几率。再举例,商业房产模式下,一个三百平的某大店,完全可以划分成六个五十平的,甚至十个三十平的小型点位。最真实但是有点差距的例子就是:路边推车骑三轮的流动小商贩,平台怎么也不会去他们身上抽取佣金,因为这些商贩的成本,已经算计到最低了。
如果真的要寻求极致的平衡,让商业房产和平台站在同一高度,商业房产需要部分模仿平台的模式。直接走生产厂家,销售渠道则不用去做太多投入,主要起一个展示和广告的作用,而且还需要做的,就是在商品价格上还需实事求是,用来补偿消费者的配送费用。大致结果是这样的:平台上随挑随选琳琅满目,但是价格要稍微昂贵一点,因为包含配送费用;商业房产集中多元,比不上平台的随心所欲,但有实物可以直接参考,而且价格还稍微便宜一点。
商业房产也可以和平台互利共生,将消费全部让给平台,退居求其次,做一个平台的幕后支持者。美团,饿了么等,可以建立只做外卖的集中聚集地;淘宝,拼多多等,可以针对性去做更完美的仓库。
现实是错综复杂,是瞬息万变的,是出其不意的。没有谁能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变幻莫测的事件交杂在一起,化作片片浓雾,笼罩在我们周围,生活得接着往前走。所以,我们要继承先辈的意志,朝着他们之前指引的方向,一点点摸索前行!
今日流水账环节:
2022.06.14
无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