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第2/2页)
双重因素影响下,自然就造成毛熊版《通灵》进入正赛的选手们,平均水平是一年更比一年高,而强强对决自然更受观众们喜爱。
但是,从一堆5分中选出8-10分简单,若要从一堆8分中选出9-10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再说了,有时候7分和8分,乍一看上去还真没那么容易区分出来。
不过《通灵》正赛是一集淘汰一个选手,有时候甚至两集才淘汰一个选手,末位淘汰这种制度,无论如何都和难度大扯不上关系。
更何况正赛还在线下海选的三个月后,节目组有足够时间去构思、调整和完善赛制和比赛内容。
可线下海选……哪怕就按19季的数据来算好了,可是区区三关就要从450余人里淘汰至19人,这可是24进1的比例!
以前报名《通灵》的选手没那么多,线下海选的选手水平,有可能从3分起步,可随着网络报名人数逐渐增多,来到线下海选现场的参赛者们基本都达到4、5分以上了。
而线下海选的任务,说穿了就是快速刷人,只保留最高分的一小撮儿——按照第19季的标准来,基本也就是7、8分以上的选手。
但8分和7分、7分和6分之间,说实话区别真的不够大。更别提还有些参赛者,会因为紧张或兴奋而导致发挥失常又或发挥超常。
除此之外,还有那种发挥极端不稳定的选手。
从节目效果的角度来说,比起一个每场挑战都保持在75-8分水平的选手,一个在5分到10分范围内随机波动的选手,能制造出更多的娱乐效果,引起更大的网络反响。
所以仅靠海选三关来筛选谁有资格进入正赛,特别是在海选第一关的淘汰率就高达90的前提下,节目组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尤其今年的网络报名不仅仅带来了翻倍后的量大问题,还存在量变终于引起质变的问题!
天知道当总制片人看到下属经过初步筛选,汇总过来的“重点关注”以上级别的参赛者名单后,被履历列那一大溜的“x国版《通灵》第x季第x名/ins账号xx百万关注/师承xx/推荐人xx/xx通灵机构任职xx”直接闪瞎了眼,下意识地大力揉搓自己的脸颊直到变形,确定自己没在做梦。
这还只是“最重点关注”和“重点关注”两个级别,还没算上“可重点关注”……再看一眼“可重点关注”的报名参赛者资料汇总表格,比他手头打印出来的这两页纸还要多。
他突然就有些怀疑,是否今年的汇总表做得过于宽松,所以才显得较之往年人数倍增,便干脆在资料硬盘里找出了前几年的海选后评级表格,点开和今年的做个对比。
然后他挠头的手,就在受惊后下意识地收拢重重一拉,直接扯断了十好几根头发,疼得他直接就“嗷”地叫了出来!
没有错!今年参赛的高质量选手多得离谱!
第20季的报名人数比第19季增加了近12倍,那么按照比例来算,高质量选手数量的增幅大概也是120,再考虑个±20的误差好了,得出一个范围,取其高值,也就是去年数量的240作为今年预期内理想状态下的高质量选手数量。
可是如今汇总到他手上,需要“重点关注”的选手数量,可是比这个数字足足翻了两番不止。
翻了两番,不是两倍,是四倍!还更多!
呃,问题来了,线下海选淘汰面临的压力立时更大了……
毕竟这就意味着,这些要搁在过往几季,基本都是前八强水准的选手,在这一季,注定有人要当炮灰,在海选环节就被淘汰掉一部分。
不能杀鸡取卵呀!
这一季强过头了首先就会把观众的兴奋阈值提太高,不利于以后节目的发展,但这个问题还有至少一年时间去思考解决办法。
可要是浇灭了选手们的热情,过早被淘汰导致人家下一季直接不来参加了,那《通灵》的水准说不定就会直线下降,这一升一降的,观众们的落差就更大了。
那可就要了命了!
怎么在不刻意降低今年节目精彩程度的情况下,保存被淘汰选手下次来参赛的热情,甚至更进一步激发选手们和观众们对《通灵》的认同感和兴奋度?
这才是节目组必须在线下海选之前——只剩不到三周时间——拿出方案解决的当务之急!
而且总制片人在仔细翻看今年高质量选手汇总名单时,又发现了一件特别糟心的事!这也是第三个问题所在。
那就是毛熊籍以及能把毛熊语说得顺溜的外籍选手,不仅是总占比下降了,这高质量选手的数量也少得可怜啊!?
本来外籍参赛者报名人数占比上升,就很有可能导致最后通过海选进入到正赛的本地选手——或者再扩大点,把能说毛熊语的外籍选手也算上,总之就是能让本国观众天然产生亲和与好感的参赛选手——人数减少。
虽然出于慕强心理,真正实力超群的选手除非人格缺陷特别明显和不讨喜,不然最后都能吸引到一大群支持者,但在节目刚开播,大家的实力差别还不明显的时候,那些在人种、国籍、语言方面占据了先天同类优势的选手,才是促使观众们继续看下去的一个极大动力。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通灵》里本国选手的多少,是非常影响到节目在电视台的收视率的。
而节目收视率,直接就关系到节目的广告赞助费用,关系到节目组在台内的话语权。
所以看着手头的“重点关注”选手汇总表上“国籍”一列,总制片人伊普波利特先生真是愁啊,愁得没忍住又揪断了自己几根宝贵的头发。
必须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