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 (第2/2页)
事实上。廷尉葛政(彭老)和令狐秉(正渊)在这段时间对于皇后遇袭案的调查仍然毫无进展。葛政非常担心天子会怪罪他所以就找令狐秉商量。令狐秉也正担心皇帝疏远他,因为他得罪了太多世家大族的人。两人便保守秘密,将罪名嫁祸给已经失势、被流放的皇太后。天子盛怒之下夷灭皇太后三族,韦鄞(孟选)最后也被罢免。朝中从此便没人怀疑他们两人。
孙玄在皇太后死后仍不肯原谅骞皇太后。以至于他看见后宫佳丽时都心生愤怒。出于对皇太后的报复,以及自己对子女远离皇权中心的期望。他萌生了将皇位传授给正统皇室继承人的想法。于是他便以出游疗养的名义东巡,去了一趟尚桑。途中绕远去了章武国。也考察了陈国。章武王孙意(明德)是个胸怀大志之人。他的儿子孙谋(子明)虽然与世无争,但聪慧绝顶。还饱读经书。相比之下陈王孙孝(德祖)就憨厚得多。他的儿女也和他的父亲一样随遇而安。与之对应的是寻王刘宠(裕徳)有些过于勇猛。孙玄毫不犹豫告诉章武王要将皇位传给他或他的儿子。但孙意(明德)必须写一份诏书承诺在接受皇位后保证自己的妻子后代永久封国。孙意非常高兴,立即写好诏书,盖上金印。天子孙玄得到这份承诺也十分高兴,下诏奖赏了章武王、陈王和寻王。
这件事引起了宦官的高度紧张。他们以为天子孙玄要立即将皇位禅让给章武王孙意。如果这个实力雄厚、胸怀大志的人成为了新的天子,那朝中将再无他们几位宦官的立足之地。他们便在东巡途中有意向朝中其他大臣泄露消息——天子将择日迁都至东都尚桑。闻人协(孟卿)收到消息后非常敏锐地嗅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气息。他试探性地让太史[6]冯景(良山)上奏皇帝请求取消这个计划。天子孙玄非常生气,当场便想下诏立即迁都,宦官们看时机成熟便劝说孙玄等回到钜京在郑重宣布也不迟。于是便借机与闻人氏联合一同污蔑章武王孙意(明德)。闻人协(孟卿)虽然与宦官是政敌,但在这件事情上却与宦官们利益相同,他们也不想看到一位在封国就非常强势,致力于加强皇权的皇族登基。如果章武王登基,虽然可以根除这些奸佞的宦官,但他也会全力削弱京师及周围的世族利益。于是便让太常[7]丁竺(子郁)上书污蔑章武王孙意对天子不恭敬,其实他根本瞧不起贫民出身的天子孙玄。中常侍丁安(承礼)也趁机进言说历史上禅让旁系的皇帝下场都很凄惨。
一个人即使再笨,但总是经历类似事件也会变得拥有这方面的智慧。天子孙玄也是这样。他明白这是宦官们十分不安,就安慰他们。然而他不说详情宦官们就一直以为他要立即让位,这就让孙玄感到恼怒,尤其是他们诽谤孙玄贫民的出身,就如同在撩拨龙的逆鳞。他就询问身边的这些宦官关于迁都至尚桑的看法。除了樊腾(传升)和其他几个刚入宫的官员,其他无一例外贪图在钜京和周围还有朝廷获取的巨大利益而劝说他不要迁都。这就让天子孙玄极度失望。失望的同时但又无法发泄剧烈的愤怒,加上连续的负面情绪波动以及长期的心理负担还有身体上的放纵无度,终于让他被疾病击倒。
高皇后非常担忧自己的丈夫便问太医。太医在得到皇后赦免承诺后才敢告诉她:“陛下长期空耗虚劳。需要放空心神与肉体安心静养才可康复。另外,请(皇后)陛下您疏导至尊,他也许在抗拒、排斥什么,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敌人。这也是他一直虚劳空耗的原因。”高皇后便试着转告给天子孙玄。但立即遭到后者拒绝。孙玄将这视为高皇后身后的宦官势力与士族势力联合阻止他迁都。所以更加费心尽力制订迁都计划。当孙玄也觉得自己日益倦怠无力时。他已经走不出自己的寝宫。太医告诉皇后:“陛下再不放空自我,即使是神仙也难救。”高皇后非常绝望,她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信仰上,在天子孙玄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喝了符水。也采纳了常侍邓让(东付)的建议招高皇后的哥哥入朝参与政事。宦官们还煞费苦心地为天子四处搜寻民间单方。但也没看到明显好转的迹象。宦官们还不遗余力地劝说天子孙氏皇位后继有人实属百年难遇[8],这是上天的安排。自然要顺应上天安排。
此时的赵策正在向督邮询问邸报停刊的情况[9]。这个时候,张桓赤足[10]向赵策飞奔而来:“主公!主公。恭喜主公!‘竹林先生’求见。”
“谁?”也许是过了一段时间,也许是赵策比较忙,他一时没想起来。于是他拼命回想,突然想到是吴启先生。于是赶紧出去迎接。
“竹林先生”见一位青年向自己走来便躬身施礼:“参见赵余苴。小民吴启(承高)。小民拜读了大人高见,对大人心生敬重。承蒙大人抬举。吴启感激涕零。大人若不嫌弃小民年事已高,吴启原为主公出谋划策,为主公殚精竭虑。”
赵策突然想起张桓当初说他比较年长,如今看来,年纪确实大一些。他觉得吴启脸上纵横的皱纹比长城还要古老。不过他目光如炬,字句清晰有力。说明他的生命依然旺盛。赵策非常高兴欢迎他加入自己。有了名士“竹林先生”吴启的加入,赵策在余苴乃至岑中的影响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不过他仍然很在意邸报停刊这件事,便写信向自己的主公史昂(威德)询问。后者回信告诉他自己也在等待指示。另外,他还告诉赵策最好整备一下军力。
【作者题外话】:全篇脚注:
[1]古人称呼对方的最高官职或管辖地区作为敬称,表示对这个人的尊重。有时也会在前面加上这个人的姓氏。
[2]主簿,官名。掌管文书。是各级长官的下属官员。啬夫,负责管理全乡百姓。了解乡民情况。安排服役的先后。调查民户的贫富,确定其缴纳赋税的多少,并评定其等级差别。千户以上的大乡由郡派遣,叫有秩。千户以下的叫啬夫由县任免。
[3]贼曹掾:县令(长)的掾使。主盗贼、治安事物。
[4]瓦当是古代中国为了防止堆叠的瓦片滑落而在端头处放置的阻挡物。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的瓦当图案花纹美观做工精细。可以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
[5]太仆,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掌管车马。皇帝出行,管理车驾扈从仪仗和相关器物。
[6]太史,主管记录编修历史,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7]太常,掌管宗庙诸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仅次于皇帝、三公具有极高名望的九卿之首。
[8]东汉的皇帝在历史上相当奇特。皇帝寿命平均不超过27岁。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一。皇帝常年无后。汉章帝刘炟(公元57年-88年)和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两位有子嗣的皇帝中间百年的皇帝不是无后就是夭亡或者被权臣害死无法继承皇位。
[9]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一郡往往分为两三部或四五部,各设一督邮充当郡守耳目。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汉代各郡在京城有办事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书面报告给郡长官。就是邸报。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报纸。
[10]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的日本韩国相似。都是将外出的鞋履放在内室之外。所以古书中偶尔会出现有人在特别激动紧急时光脚飞奔出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