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灵前即位 (第2/2页)
在一群太监和侍卫的护送下,李承乾走进了宣政殿。
李承乾进入殿中便看到王皇后,也就是如今的太后,坐在一道帘子后面,李承乾虽然看不到帘中的光景,但却能感觉到此刻太后用眼神鼓励着自己。
李承乾又看了看殿中的大臣,内心非常紧张,手心中已经冒出了汗,但还是装作镇定的走向代表大唐至高权力的宝座。
待李承乾坐下后,李承乾旁边的太监高声宣布登基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先皇崩逝,奉大行皇帝之遗命,承继大统,。。。。。。。。式表奉先之志,革故鼎新,变家为国,不坠鸿业,左右忠贤,共图新治,各尽乃诚,康我万民,其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
李承乾听着诏书中的内容,暗暗想到,不愧是弘文馆大学士,当代大儒,写的就是好。要不还是让他当我的老师,李承乾心中暗暗想到。
太监读完登基诏书后,殿中的文武大臣齐声拜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福寿安康。”李承乾按照先前母后教的,轻声道:“众爱卿平身。”
殿内的大臣“谢陛下。”
接着从最前列站出了一位大臣,李承乾一看是三辅之一的丞相,只见崔皓身体微躬:“陛下,太后,微臣有事启禀。”
“讲”太后的声音从帘后面传了出来。
“今年以来,广陵及临淮两郡多地大旱,致使当地百姓颗粒无收,臣奏请太后能免去两地今年赋税。”
太后听到崔皓的奏请后,有些犹豫,广陵和临淮两郡自古以来便是纳税大郡,冒然免去赋税,有可能造成国库空虚。
这时一人从武将序列中走出,此人是大将军谢奇,谢奇朝太后及李承乾一拜道:“臣认为丞相所言不妥,广陵和临淮两郡之赋税关系甚大,且如今我朝与齐国之间摩擦越来越频繁,如若免去两地赋税,致使朝廷银响不足,后果不堪设想。”
太后听道两人各执一次,每一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沉思了一下,道:“周不害,你身为户部尚书,对此你有何看法?”
周不害听到太后的问话,本来在放空大脑的他连忙回道:“禀太后,臣以为两位大人说的很有道理,冒然免去赋税可能会造成朝堂动荡,然而两郡又适逢大旱,百姓没有存粮。”
周不害顿了了一下,抬头看了前面的两位大人,都不敢得罪,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道:“臣以为,朝廷可以只免去两郡发生旱灾的地方,其余地方照惯例缴纳赋税。”
太后听到周不害的回答,比较满意,对崔皓和谢安道:
“丞相和大将军觉得如何?”
崔皓和谢奇同声拜道:“臣认为周大人所言甚好。”
“既然如此,那便依周大人的方法来办,。”
周不害心中舒了一口气,不曾想太后又问道:
“如今国库还有多少存银。”
周不害听到太后的问话,心里一咯噔,厚着头皮说道:“仅剩六百余万两白银,二十余万两黄金。”
殿中各个大臣一听,心中满是震惊,竟不知国库已到如此地步,开始乌泱泱的讨论起来。
有大臣开始站出弹劾周不害私吞国库,造成国库空虚。
周不害心中那个急呀,看了一眼崔皓,连忙向太后解释道:“禀太后,微臣绝没有私吞国库。”
“那为何国库只剩这些银两。”有大臣问道
“先皇在世时,京城粮食短缺,为此,先皇下令在沧江与渭河之间一条河道,使南方粮食可以通过水运直达京城,以缓解京城粮食不足,而且挖筑河道先皇不忍征用百姓,转而雇佣农夫,每日支付工钱,此中开销巨大。且先皇葬礼也花费一百多万两,再加其余诸事,国库便只剩如今这些银两。”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周不害为官多年,得罪的人也不少,见你犯错,这时不踩你,何时踩,因此众臣听到周不害的解释后,依然有御史进行弹劾。
丞相崔皓这时道:“禀太后,臣之前问过周大人国库情况,并找人核对户部账本,周大人所言不需。”
崔皓一派的大臣们见老大如此说,也跟着附和起来,说周大人光明磊落,围观清明之类的,与刚才的画风截然相反。
太后见画风转的如此快,深深的看了一眼崔皓,脸上有些复杂,道:
“先皇在世所作诸事,哀家在后宫亦有耳闻,只是没想到竟花费如此之大,周大人平身吧。”
周不害起来后,擦了下脸庞的汗,感激的看了崔皓一眼,崔皓没有看他,眯着眼不知在想些什么。
太后见刚才事情过去,对大臣们道:“广陵和临淮两郡多地大旱,户部拨库银两百万两,两郡打开粮仓,布置粥棚,救治灾民,同时昭告两地郡守,严格控制粮价。御史台多派些御史赶往灾区,纠察不法,确保拨银能如实发放。周御史,你代陛下和哀家去一趟灾区,遇事可便宜行事。”
御史大夫赵ZY闻言,对太后一拜道:“诺。”
接着又有大臣上奏了一些各地的一些事情,但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
李承乾在御座上听的很疲惫,快要睡过去了,而且因为年小,无法亲政,目前只能作为一个吉祥物,朝廷大事均由太后和三大辅臣商议决定。李承乾心想怪不得前世皇帝大都是昏君,今天的李承乾算是有了一个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