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父子密谈 (第2/2页)
这些问题李嗣兴都已经想了很长时间。
今天难得的机会,
李嗣兴希望能够跟父亲定下未来几年南明发展的基调。
李定国又何尝不知道这些问题。大明的失败就在于无休止的内耗。
弘光朝廷的内耗,让拥有半壁江山的朝廷一两年就没了。
接下来是监国之争,隆武朝同样内耗不止。
到了永历帝时,只剩下西南一角,各路军阀还在忙着抢地盘。
直到大西军出滇,将治理滇云地区的宝贵经验带到四川、贵州,西南三省才算是安稳。
只是接下来,孙可望的野心膨胀,再次毁了这大好局面。
因此李嗣兴所说,李定国是感同身受的。
“嗣兴,莫非你有什么建议?”李定国开始叫李嗣兴的名字,而不是叫乳名华儿。
李嗣兴明白,这是父亲承认自己长大了。
他也应该试着与前世做一个切割。
接受自己李嗣兴的身份。
“父亲您说的没错,监国的身份并不重要,我们继续给大明皇帝足够的尊重,但是西南的军政大权必须要掌握在父王的手中。”
“这并非是揽权,而是为了抗清大业。现在抗击鞑虏已经不是朱家的事情,而是为了万万千千的汉儿,还有那些我们庇护下的少数族群。”
李定国点头:“非为一己之私而掌权,你说的不错。不过嗣兴,别人可不会这么看,他们会说我李定国专权、乱政,会说为父是董卓,是曹操。”
“父王,无论如何做,总会有人不满的,那些文官喜欢聒噪,但是他们实际上最看重利益。他们也说鞑虏不好,因为鞑虏要官绅一体纳税。”
“只要给他们一定的利益,-就能堵住他们的嘴,更何况现在皇帝要去缅甸南狩,聒噪的人,我们就将其送过去陪皇帝去。”
“孩儿觉得这次大胜正是改革的大好时机。父王,我们现在相比于满清朝廷,处于弱势,满清固守大明之法,我们则必须要变通。”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正是穷困之时,不变不行啊,商鞅变法,让穷困老秦成为强秦,靠着边陲之地,一统六国,张居正变法,让大明的国库充盈,国祚延续百年……”
李定国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突然间变得那么善辩。
这几天,他已经习惯了了李嗣兴的滔滔不绝。
“嗣兴,此时谈改革,为时尚早吧,毕竟咱们的地盘都还没收回来,最起码要等外患缓解了之后再说吧。”李定国也不是政治上的小白。
他知道改革牵扯到的面太广了,哪一次改革不是伴随着腥风血雨。
他还是觉得此时应该以稳为准。
“父王,正因为现在外患严重,我们才能够实施改革,孩儿觉得,改革没必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咱们完全可以用抗击鞑虏的名义,潜移默化地进行。”
李嗣兴这是在学习朱太祖高筑墙、缓称王那一套,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行。
“你说吧,要怎么做。”李定国道。
他其实有些讨厌繁琐的政务,四兄弟都在的时候,都是孙可望负责政务。
现在滇云地区的一些善政,实际上都是当初孙可望制定的,不过现在都安在了李定国的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