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已能出头,赵高尽占! (第2/2页)
他们一起忙活起来,给十八公子铺床盖被,除衣拖鞋,托着十八公子躺在木床上,整理了好一会才完事。
“都出去。”
赵高站在木床边面向十八公子,头不抬,眼不睁地道。
“唯。”
“唯。”
“唯。”
“……”
一众寺人恭敬领命,面上是和他们的车府令大人同款谦卑,弯着腰,弓着身,倒退着小碎步出去。
赵高将手掌放在学生头颅,五指隐有血色。
“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也;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他口中念念有词,说的正是桌案上那片竹简内容——《秦律》中的《徭律》。
要是有人在旁边对照着看,就能发现赵高背诵的内容和竹简上一字不差。
中车府令赵高,对《秦律》倒背如流,《秦律》中任何一种律令都是如此。始皇帝批奏章时,对《秦律》有疑难,不需翻书,只需问赵高。
满朝上下有如此能力者,唯李斯,赵高二人也。
能深受始皇帝宠幸,十数年不离始皇帝身,远不是对始皇帝的救命之恩——救始皇帝的侍卫有许多,留在始皇帝身边的唯有赵高。
便是剑圣盖聂,若不是嬴成蟜举荐,也入不得始皇帝法眼。
始皇帝宠信赵高,是因为赵高能力卓著——润笔完美,倒背秦律,可给谏言,还有眼力见,而且特别忠诚。
旁人能得其一,已能出头,赵高尽占!
被荀子惹生气的始皇帝,靴子刚刚迈进了章台宫,就听到赵高不大不小的诵读声。
他很有威势的双目扫了一众寺人一眼。
“尔等何以不陪胡亥读书?”
声音中夹杂着没发泄出来的怒气,虽然不是很多,但却让武功高强的寺人如芒在背。
始皇帝命令他们陪着十八公子读书,他们若是没有陪读,便是擅离职守。他们的最惨结局,可能是处死。
扑通扑通~
所有寺人都跪在了地上,趴着像一个个癞蛤蟆。
“陛下,十八公子已睡。”
始皇帝侧耳听了听,道:
“那赵高为何在念《徭律》?”
“回禀陛下,车府令大人这些时日一直如此。每当十八公子熟睡之后,车府令大人便在其身边诵《秦律》。”
噔噔噔~
始皇帝不管趴在地上的这些寺人,大踏步走向偏殿,推开了门。
映入其眼帘之景象,便如外面那些寺人所说一般。
自己最小的公子躺在床上,睡得真香。
赵高则双手捧着竹简,一个字一个字得把上面的《徭律》念给嬴胡亥听。
赵高听见声响,回首见到是始皇帝,急忙丢竹简于桌案,也不管竹简落在书案上的哗啦哗啦声是否会吵醒学生。
这个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小动作,是他在用行动向始皇帝表明——他赵高永远把始皇帝放在第一位,对十八公子好,是因为十八公子为始皇帝公子。
赵高一点一毫的细节都不会漏过。
他弯着腰,弓着背,屈身上前,谦卑地道:
“拜见陛下。”
“你这是做甚?”
始皇帝指着桌案上竹简。
“为何在胡亥熟睡时诵《徭律》。”
“高曾听闻楚人云:‘于熟睡之时,灵未睡也。于此时听书,可将内容牢记脑中。’故在十八公子熟睡时,诵读也。”
始皇帝看看赵高眼中血丝,知道这些时日自己这位幼年伙伴怕是没睡过几个安稳觉,睡眠严重不足。
武功高强到能随时随地睡觉补眠的赵高,为了教导自己最小公子成了这般模样,始皇帝心中很是触动。
“辛苦你了。”
在学生清醒时认真教授,监管学生认真学习便是合格的老师。
赵高这种教导方式,便是老师对亲子也不一定做到。
赵高颤声道:
“高是在赎罪,胡妃因高而死。高苦些累些,只望在陛下心中罪责小些。”
始皇帝闭上双目,拍了拍赵高肩膀。
赵高这句话,又让他记起莫名其妙自杀的胡妃,那颗殷红如血的大琉璃珠,还有其没有看望过几次的十八公子嬴胡亥。
“不是你的错。”
始皇帝柔声道。
心有愤怒,郁闷,愧疚的始皇帝不想继续这个话题,又想说些什么表明自己内心确实不在意,没话找话道:
“你早便能背下《秦律》,何以持竹简而诵读之?”
“高怕有所差错,未教好十八公子,有负圣上信任。”
“朕信你。”
始皇帝道。
床榻上,嬴胡亥骤然坐起,其脸上满是惊恐神色,煞白煞白的。
始皇帝眉头一皱,疾步向前。
“可是有了梦魇?”
嬴胡亥顺着声音转首,动作有些木然,似乎还没有彻底清醒过来。眼中神光略微有些迟钝,盯着始皇帝看了数息。
心有愧疚的始皇帝脸上露出一抹急色,他捉住少年双臂两侧。
“胡亥!胡亥!”
摇了两下后。
十八公子嬴胡亥双目聚焦在始皇帝脸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扑在了始皇帝怀中。
始皇帝有些不自然,他的诸多公子,公主可不会这么做,包括长公子嬴扶苏。
父子纽带让他落下双臂,抱住亲子,用那惯常很是威严的声音,温柔道:
“发生了何事?”
“呜呜呜呜,呜呜呜……”
少年伏在父皇怀中哭个不停。
始皇帝不会哄孩子,但他很是耐心地等待着儿子哭完。
他的眼眸中有明显怒色,瞄着刚刚还很是感激的赵高。
始皇帝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儿子的大哭和赵高有关,但这个时候,作为阿父,他本能地怀疑起距离其子最近的赵高。
这一怀疑,便横生出诸多不是疑点的疑点。
[为胡亥诵读律令,为何要一众寺人都出去?是不是其对胡亥做了见不得人之事?]
[教导胡亥,为何不能在阿房宫,而非要在章台宫。阿房不喜寺人,杀了一个,与他教导胡亥有何关系?]
[朕批奏章时,其言说律令都是背诵,何以此时必须持竹简言之,其目的真像其所说乎?]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