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征辟 (第2/2页)
陈氏族长陈广是个年过四旬的中年美髯公,年轻时似乎曾出仕燕州,举手投足间颇有几分文人雅士之风。
“陈广拜见将军,深夜叨扰将军还请恕罪。”
“陈公不必多礼。”
张宁眯眼笑着,此时有侍从端来茶水,见陈广没有立刻再开口的意思他便也不着急。
不过陈广并没有让张宁多等,他小饮两口将杯盏轻放在桌上拱手道:“在下深夜冒昧求见将军,其实是为本家族人求一条为军府效力之路。”
“哦?此话怎讲,若要为军府效力安心等待有司察举即可,陈公何出此言啊!”
张宁似有不解,目中透出几分疑惑,而陈广听了只不住苦笑。
元魏一朝官吏铨选有中正、征辟、察举以及官学培养几大途径,而落到实处自然是以前三者为主。其中中正制度是建立于皇始年间的一种人才招纳方式,大意是效仿魏晋在各州选取德望兼资者任本州中正,以负责辨宗党举人才,在每年的最后一月把人才上报给吏部,再由吏部铨择可否。
不过由于世家大族的迅速强大,选举标准逐渐演变为了门第为第一标准,中正制一度遭到废除但不久又再度被使用。
察举与此类似,州贡秀才、郡举孝廉和贤良,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是在经地方官推荐后还需赴朝廷通过对策或射策的考试,甚至有时由圣上直接策问,其中名列高第或上第者由吏部酌情授职。
这两大入仕之途流行于各内地州郡,且被各世家大族所把控,普通人难有出头之日。而在北疆这样的军镇,想要入仕为官除了是由朝廷直接贬职授予外,唯有征辟一途。
征辟源于汉代,意为征召才学俱优的名士量才授官。
在明元帝永兴五年时,为拉拢汉族豪强和士人就曾下旨“诏分遣使者巡求俊逸,其豪门强族为州闾所推者,及有文武才干,临疑能决,或有先贤世胄,德行清美,学优义博,可为人师者,各令诣军师,当随才叙用,以赞庶政”。神麃四年时拓跋焘听说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人名重当世,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郡,有羽仪之用乃令州郡以礼遣送,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
相比于察举和中正制度,征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一地主官可以随意征辟名士为自己效力而不需通过吏部的再度考核,不过这也意味着征辟的官职多为不入流不入品的小吏,或是主官的从属吏员。
张宁言说要陈氏族人安心等待有司察举,其中含义自然便是有将陈氏族人排开的意思。
对此陈广虽心中早有预料,可在真正听到后仍是阵阵心悸。
作为一名曾出仕燕州闯下不俗名声的士人,陈广亦是明白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所谓的世俗礼秩都将被无一例额外的统统推翻。
稍有志向的武人都会想着奋击于乱世,持刀而屠戮丑类,倘若陈氏今日被排挤在军府之外,那么在将来在这怀荒御夷两镇之间,陈氏族人就将成为那受人屠戮的丑类!
他一时声音有些沙哑,甚至带着几分难以启齿的耻辱感。
片刻沉默后陈广再度开口:“将军,若能征辟陈氏族人为吏,陈氏此后必定为将军鞍前马后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