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赴局 (第2/2页)
“你回想一下,他最后一次见你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样的举动?”
汤微微一怔,随后便说道:“昊予当时整个人状态不对,精神恍惚,胡言乱语;整个过程就说了一句话让我要相信他。我知道他最近有些奇怪,但万万没想到居然......”
说着,汤挠着头,抽泣地说道:“我原本还打算叫他再叫上几个朋友晚上一起喝酒的......”
做完笔录后,汤来到昊予的家中。窄小的空间内早已经挤满了人,其母亲正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整个人非常萎靡。
“阿姨......我......节哀......以后我......”汤走到妇女的身边,话还没说完就被她拉倒了门外。
她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周围,
从口袋中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车票,道:“帮帮我!”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此时竟是如此的沉重,汤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这三个字到底代表着什么。但我想,两个人在做笔录时都有所隐瞒,且这位母亲一定知道着什么。
在处理完昊予的一切殡葬事务后,汤并未第一时间去拜访其母亲,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昊予留下来的笔记。
“我叫昊予,今年二十六岁,我决定去做一件很重要且不得不做的事,这一切需要从我外祖父老宅的那本手记说起。”
汤意识到上次翻阅的笔记是昊予祖父的那本,也大概是这一切的起源。
他放下昊予的笔记,继而拿起另外的一本。
“我叫昊泓,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当年十二岁的我正就读于明征中学,这是一间由投降后遗留于内陆的扶桑人民创办的学校。意为弥补抗战14年对我民族的补偿。学校背靠着山建造,山与山中间便是用于埋葬先人的地方,平常除了必要季节,几乎鲜有人迹。”
汤打开手机输入“明征中学”四字,-可得到的结果却未曾有一点与昊予外祖父说的符合。为了解开谜底,他只能继续往下阅读。
昊泓的父亲是一名木工,平常也就在街坊邻居之中帮帮忙做些琐事赚些孩子的簿籍费;母亲则是在家帮忙整理打理一些家中事务。一家几口人完全靠着父亲的微薄收入撑着日子,好在邻里邻居都会互相帮衬。加之学校不收孩子们的学费,这多少算是对于不富裕家庭的一种安慰了。
开办学校的是两对扶桑夫妇,年纪小点的一对姓武田,年纪大点的一对姓坂部。后来办学校之前便改了姓氏和名字,武田改姓明,坂部改姓征。按照他们的话来说,三个字的名字才能更好地融入群众当中。
起初村民们对他们还是有些警惕,从来都不会给其好脸色看。直到学校办起来之后,几人声称为了弥补抗战的罪过,所有孩子入学的费用全部免除,这才稍微好了一些。但即使如此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
为了更好地与村民相处,两对夫妇隔三差五都会往村民的家庭里送东西。时间一长,大家也不再对这两对夫妇带有偏见。
随着教室内的学生越来越多,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半吊子教师早已经人手不够了。由于村子太过偏僻,导致即使是自愿下乡的知青都没有人愿意来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对夫妇只好一边向外增加教师的薪金,一边向遗留于内陆的扶桑人请求帮忙。
一段时间后,村里出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有说着扶桑语的扶桑人,也有看起来长相斯文的内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