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烽火之下的教育!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我的亮剑后勤生涯!
虽然光头凉西皮心里非常警惕,反手就停了每个月几十万法币的军饷,还命令与部队相邻的部队要随时做好冲突准备,以及筹备兵力开始加强封锁边区。
但百团大战的消息依旧出现在了果脯喉舌大公报上。
而且与事实并没有多少出入。
毕竟光头心里很清楚。
他和华北、陕甘宁那伙人,没有共存的可能,双方思想、理念存在绝对冲突,那伙人的行为会掘他的根基,会触及他的根本利益。
但小鬼子也丝毫不差,甚至犹有过之。
而且小鬼子比华北地区那伙人强大的多。
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是应该联合对付小鬼子,至于陕甘宁那伙人,可以私底下以驱狼吞虎,缓步削弱等手段徐徐图之。
不过,
这份战报还是被放在了第二版。
而且故意把伤亡两万余鬼子,换成了击毙五千鬼子兵。
至于头版头条,则是赵刚和李云龙联手写出来的那句话——三日内,我部将对鬼子重要军事设施发起进攻,记得加强警戒,做好准备,不要让我太无趣。
不出所料,这期的大公报再次引发了潮涌,也再次创下了销量记录。
“二十万人!”
“摧毁鬼子抢夺我们的六条铁路大部分,还歼灭了接近五千鬼子!”
“我就说嘛,这八路军实力还是不错的。”
西安。
西北联大原址,北评大学教学楼,一位二十来岁的学生挥舞着手里的报纸,语气激昂。
西南联大,其实是因为战乱而迁移到西安的北评大学,北洋工学院,北评师范大学三家学校组建的起来的联合学府。
起初是三家学府在这乱世报团取暖,但因为资源严重缺乏导致的分配等问题,不到一年便分崩离析,各自办学。
迁移过来的北评大学师生在原址继续教学。
“出动二十万部队,才消灭五千鬼子?”
另一位同样二十来岁的学生语气带着点不屑。
“确实少了点!”
这个观点,有不少人赞同。
学生时代,尤其是大学生,虽然眼界开阔,但不免有些眼高手低,思想激进,出动二十万部队,才歼灭五千鬼子,在他们看来,属实有点上不得台面。
“会不会是故意瞒报?”
有人推测。
作为国难当头的大学生,他们自然是能够了解国内势力之间的纷争,果脯故意压低那伙人的战绩,完全有可能。
“应该不是。”
一位拿着报纸的人说到:
“他们自己的给出资料,也是这个数字。”
合作抗战时期,部队在山城也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但受限十分严重,而且在当前,也就是四零年已经及及可危。
“同学们,不少了!”
“这上面的数字可是击毙,指的是杀掉的鬼子。”
“一般伤亡比是二比一,击伤两个鬼子才击毙一个鬼子,如此计算,鬼子的伤亡,恐怕在一万五千左右了。”
“你们别看报纸上平时报道歼灭几万几万鬼子的,实际上这个数字要大大缩水,一场战斗,如果能歼灭两百以上的鬼子,就是大胜仗了。”
但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也有很多脚踏实地者,一位在部队里待过一段时间的,在班里中颇有声望的同学趁机说道:
“你们要知道,他们三年前总兵力才四万五千人,短短三年,就发展到二十万人。”
“而且,这二十万人所有的武器装备和弹药,都是他们自己制造,购买,或者缴获鬼子的,镇府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援助。”
“每个月仅仅给几十万法币的军饷。”
联合抗战条约就摆在明面上,不少人都看过,这番话大家都认可。
“这么厉害?”
给鬼子造成了一万五千人的伤亡,这个数字就让众人心里产生惊讶了。
后续,自己准备武器弹药,筹集资金,更是让大家心生敬佩。
看着惊讶的同学们,哪位在班里有声望,趁机宣传部队的同学心里暗暗得意——让果脯平时宣传自家部队穷、苦、差,没武器、没弹药、没吃的,游而不击,现在倒是成助攻了。
自家部队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依旧发展壮大到二十万,并且在后方发动如此大规模战斗,还歼灭五千鬼子。
果然,实力才是硬道理啊···
这位同学心里深深感慨。
“你们说,这个神秘势力会袭击鬼子什么重要军事设施?”
西安此时毕竟是果脯地盘,双方虽然表面上是盟友,但也仅仅是表面上是盟友,实际上,明争暗斗就没停过,在这里宣传部队,必须徐徐图之。
这位同志见好就收,果断转移话题。
“我觉得是军营?”
“可能是重要军列?”
“还是港口?”
“或者是机场?”
同学们顿时七嘴八舌的说开来,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逻辑。
因为果脯的舆论压制,各种手段抹黑,以及地方势力的属性,此时,部队的名气其实是比较低的,话题热度也并不高。
甚至还远不如那个多次击毙鬼子高级军官的神秘势力有影响力。
这个话题同学们讨论很久,乐趣横生,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纷纷猜测,这次鬼子到底会哪里遭殃。
最后,在角落里,两个学生切换了话题:
“你看过最新的国外医学杂志了么?”
得益于一群优秀的教师,此时后方的大学,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依旧和外界保持通畅的联络,国外有什么最新的知识和理论,都能很快传递到国内。
“关于那个高血压的论文?”
被问话的同学语气兴奋:
“没想到,我们这么多年关于高血压的认知,居然是错误的,第一次看到,我吓了一大跳。”
“哈哈,我也是,哎,可是耽误了不少病人啊。”
“真想看到后续啊!”
“·····”
两人讨论的很热烈。
“你说··”
最后,第一个问话的同学说道,他的语气明显有些不信:
“真的是那边的人研究出来的?”
“我觉得很有可能。”
第二个同学突然压低了声音,邀请道:
“要不,一起去看看?”
“去那边?”
被邀请的同学吓了一跳。
“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