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二十一条 (第2/2页)
君子爱财,但不希望挣钱和读书如此挂钩。
13、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唐宋词人的评价很到位,评语很精彩。我读过几遍,还做过摘抄。但是,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李清照他提都没提一句。灿若群星的词人中,李清照几乎是唯一的女词人,且其光彩不输男子,怎能不置一词?
清照当与李煜比肩,虽然比东坡可能稍逊一筹。
14、有段时间,养成了一个习惯:早上醒来,临窗阅读半小时至一小时。只读诗词,不读小说。
这种阅读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甚至不全是为了娱乐。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安抚一下日渐浮躁的心情,并且建造一段与生活隔离的空间。
15、有次与朋友交流,我说:“我从不担心孩子将来爱不爱看书。看书这件事,必然如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他的日常。”
现在,才意识到这句话多么狂妄。
16、现在看小说,情节放在次位,语言放在首位。不喜欢矫揉造作生拼硬造,只喜欢原汁原味浑然天成。登峰造极者,应该是汪曾祺和孙犁吧?
阅读是大浪淘沙。喜欢的东西,渐渐显现。
17、以前,读书是个人的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是劝诫和诱惑,读不读读多少,还是个人的事。你可以头悬梁锥刺骨,也可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现在,党员每年有必读书目,还必须抄写笔记。“学习强国”必须安装,“八桂先锋”也少不了。后台一清二楚,有流量和时间记录。孩子学校也要求安装阅读软件,记录孩子的阅读数据,可以及时监测孩子读书的读书情况。我总觉得有点悲哀。
至于你打开网页或视频之后干什么去了,这个,倒还是自由的。也许有一天,新的监测手段出现,必须亲自看了才算数。但是,眼睛看了,没往心里去,能监测到吗?
那些规定要看的东西我都是随便交差。据我所知,大多数人都这样。不知道哪些人很看重这些阅读数据,并且看了以后沾沾自喜?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差”交给了谁。
在读书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房菜,那才是真正的读书。
18、什么是好作家?看了他一部作品,就想看其他作品,直至看完其全部作品。除了对作品感兴趣,还会对其人感兴趣,凡是有关他的书籍、文章、评论,乃至八卦,都会忍不住关注。
什么是好作品呢?看过之后,念念不忘;过个一年两载,再看见,如同老友重逢,分外亲切。
19、学校号召捐书,以充实新校区图书馆。检点书架,我竟无书可捐。
这么多年,买书不超过三十本:几本张爱玲,一本萧红,一本史铁生,一本白先勇,一本汪曾褀,一本王小波,一本鲁迅。再有一本红楼梦,一本史记,几本古文和诗词。
能让我舍得掏银子买下的,必是枕边书,耳鬓厮磨,朝夕相守,此生不离不弃——枕边书如同枕边人,岂可轻易言赠乎?遂罢。
20、小说适宜独自享受,边看边乐。享受自由的孤独,孤独的自由,不必依赖任何人。
电影最宜群观。同样一部电影,一个人上网看,与很多人在影院看,效果和感受反差很大。所以,电影票再贵,自有人买它的帐,网络再发达,电影院也不会倒闭。
21、读书和思考,都是一层层通向深处的自己。最深层的思考,必然通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