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社学事件 (第2/2页)
方生回话:我们阿干里现在没有社学。
教谕奇怪:是吗,我们兰县各里都有社学啊。
方生解释:这不前些年第一次兴社学的时候,我们里逼死人命,老里长也因为这个判了斩刑,后来朝廷再推行,就没人敢接这个差事了。
教谕这才想起来:哦、想起来了,你们阿干里那几年风光的很,那个里长还到处做报告、传经验,不但知名于我临洮府,连陕西司都把人家评为基层教育的先进工作者,终究是操之过急了,先进变成了大笑话,可见治学一定要踏实严谨心无旁骛,万不可心浮气躁,不要自持脑瓜子聪明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最终会一事无成,你可明白。
方生连忙称是,拿着书退出房门。
教谕诧异自己用心教导后对方尽然没有一点点思想受到洗礼、醍醐灌顶的样子,就这么面无表情的走了。刚才生出的那一点点好感荡然无存。笑着摇摇头,在方生默写的纸上写了评语,封存起来。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急于提高百姓的素质,希望把每个百姓都教育成有文化、有理想、知礼仪、通律法的文明人,下令在各县各里设学校,起名叫社学。这个社学不限制学员数量和年纪,只要想学都可以来,主要教授大明律法、为人处事的道理、婚丧嫁娶的礼仪、儒家经典。另外还有音乐、算数、体育等,就和现在的小学差不多。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地方官们却从中发现一些发财的路子。阿干里的里长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政策没执行多久,这位精明的里长就敏锐的洞察出商机,他与豪强勾结,命令七岁以上的男童,六十岁以下的男人,统统都去社学上课,如果不想去也可以,要交一笔罚款,没人愿意莫名其妙的交这个钱,无非就是上课,上就完了呗。
结果一进学堂便入了人家的套,迟到早退请假都要罚款,每到农忙时节人家就赚翻了。
这还不算完,就算你老老实实去学习,也是一旬一小考,一月一中考,一季一大考,一年一终考。根据考试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和处罚,普通百姓大多都是文盲,没有几个能及格,所以他总是进的多出的少。实在拿不出钱交粮也行,粮也交不出那就只能挨板子了。
因为执行力超强,手段强硬毒辣,阿干里社学办的风风火火,给里长带来很多利益和荣誉。
刚开始大家都是破财免灾,到后来越积越多,都掏不出钱只能挨板子,里长认为宁选板子不掏钱是因为打得不够狠,下手非常重。
百姓的财力有限,这么无休止的榨取终有枯竭的一天,马三的父亲联合几个胆子大的偷偷去兰县和临洮府告状,但县府都认为好不容易树了个先进典型,不能给英雄抹黑,不能给官府丢脸,反而把告状的人给关起来了。
百姓无奈只能典房卖地以应付学校的罚款,终于逼出人命。
此事惊动了兰州卫,尽管卫府的主要职责是练兵屯田,但彭指挥是行武出生,没那么多花花肠子,直接派当时还是右千户的柴千户把里长和众豪强抓回来,拷问清楚后上报给西安。
此案震动朝野,里长等罪魁判了斩刑,其余众豪强判了杖刑流放,兰州卫有意让百姓出气,把杖刑放在阿干里执行,愤怒的人们将所有罪犯群殴致死。
兰县、临洮府、陕西按察司上上下下牵扯到这件事的有上百人,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因为此类事件不止兰州发生,全国各地不同程度都有出现,朝廷不得不下令罢了社学。
洪武十六年重新推行社学的时候就规定了很多限制,比如只能在农闲的时候开课,除了儿童必须入学外,成年人自愿等措施。
阿干里社学事件对方生的影响非常大,他自小和姐姐相依为命,活的很艰难,入学后为了不交罚款拼命读书,加上脑瓜子本来就聪明,几乎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学校的奖励让姐弟俩摆脱贫困得以温饱,并且当时规定成绩优异的社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获得生员资格,明初的秀才是直接可以做官的,所以大家都断言这孩子以后了不得,也就没人再敢欺负他们姐弟。当然没等毕业社学就停办了。
更深的影响是,方生亲眼看到那些官员和老师,打着效法圣贤教化乡里的旗号肆意凌辱百姓,逼得他们穷困潦倒家破人亡。什么传世经典、君子礼节、伦理道德统统变成这些人渣敲诈勒索的利器。这一切让方生自小就没了出仕的兴趣,对那些用圣人的标准要求百姓、却以婊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官场文化心生厌恶,所以一直以只专孟子的名义拒绝科考,当然他确实喜欢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