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遍地是大腕的人艺 (第2/2页)
“我们这里工作氛围一向活跃,没吓着你吧?”
等人都散了,杜郁倒了杯水,递给宋远航。
往常其他作家过来交流,大家也没这么热情。
主要还是因为最近大街小巷都在播《血荐轩辕》。
宋远航又是话题人物,大家都对这个又会唱歌又会写作还是名牌大学生的年轻作家充满了好奇。
所有好多年轻同事都跑来凑热闹。
“没事,我们学校天天比这还闹腾,思想活跃才能气氛热烈嘛。”
“小宋同志这句话说得好呀。我就当是对我们人艺的夸奖了。”
宋远航刚端起水喝了口,就看到一个清瘦儒雅的老人笑呵呵地走了进来。
“于老师,您好。”
宋远航赶忙站起身,主动上前两步,和于时之老师握手。
这位可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宋远航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写话剧演员的文章。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及华夏话剧,必定绕不开燕京人艺,而谈到燕京人艺,于是之又成了绕不开的演员。
从1958年,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燕京首演,剧中最重要的角色王掌柜,就是由于老师扮演。
舞台上的王掌柜,永远是低头哈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身的市侩气息。
只要看过原着的观众,都会觉得这就是老舍先生的王掌柜,简直是演活了。
可惜晚年的于老师身体不太好,特别是记忆力方面,变得比较差。
这对一个话剧演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92年于老师最后一次演《茶馆》时,曾经在舞台上一度忘词,需要同场搭戏的蓝天野老师帮忙圆过去。
可演出结束后,观众还是全部起立鼓掌,久久不愿停息。
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于老师的舞台绝唱。
一个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还是要迎来他的落幕时刻。
''之前只看过你的书,一直没见过面。自从听小杜说你要来这边和他一起改剧本,我就每天都要过来打探一下的。”
于老师十分和蔼,笑眯眯的,一点也没有大演员大领导的架子。
''您太客气了,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向您请教。”
人艺向来重视编剧。
在戏剧海报上,编剧一直都是放在第一个位置,比导游和演员的排位还要靠前。
郭沫若、老舍、曹禺……这几个在华夏现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共同支撑起了人艺“郭老曹剧院”的文学根基。
而人艺的编剧创作室一度被称为小文协。
业内还流传过一个说法,说是去人艺找院长,最好先去编剧创作室,别去院长办公室。
不来人艺,宋远航压根就没想过要写话剧剧本。
可看到于老师,看到杨力新,想到人艺那些兢兢业业,将一辈子的精力都花在戏剧上的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宋远航就很想帮人艺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