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读懂《书湖阴先生壁》 (第1/1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王安石有个极其要好的朋友,叫杨骥,字德逢,别号湖阴先生,他也是王安石在江宁执政之时的邻居。这位仁兄在历史与当时的政坛上都并不出名,但是由于王安石的名作《书湖阴先生壁》,这位杨老兄并未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不过,我老是感觉,这首诗并未被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看似简单,实际上特别有历史与文化内涵,读者不妨一看。
我想说,千千万万别把这首诗解读的过分简单,只是认为这是单纯的写景之作,其实,王安石道道多着呢!
王安石曾在做宰相之前,在江宁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担任过几年的知府,办公地点就在玄武湖的旁边。众所周知,王安石他老人家是个出了名的务实主义者,每天,他看着湖边盛景,不喜反忧,还时常觉着闹心。
“这风景再好,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不能当饭吃?如此如此,过于浪费!”王安石常常这样想。
于是王安石立即行动起来,他给神宗皇帝上书,建议排空湖水,改为农田。他算了一笔账,将这个玄武湖填平,就可以多获得200余顷良田。
200余顷,那可不是个小数目,还都是良田,那得多少税收?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朝廷自然是无有不允。就这样,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开河渠,立斗门,玄武湖就这样被人为的放空了,化为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只留下了十来个小池塘,仿佛它眼眶中满盈的泪水。
偌大的玄武湖,就这样被王安石的一道建议给干掉了。
王老先生对这一项政绩很是得意,特意写了一首《书湖阴先生壁》作为纪念:“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实在是太高兴了,他干脆直接把这首诗题写在好友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一方面,他高度赞扬了好友湖阴先生家中的整洁与端庄,高度赞扬了湖阴先生亲力亲为,认为他把家里收拾的很好。另一方面,如果说这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一水护田将绿绕则是王安石的建议与手笔。两山是钟山、覆舟山,这一水,即是玄武湖。王安石看着昔日那烟波浩渺的大湖,成为护田绕绿的条条水渠,心里真的是美滋滋。
看似只是简单写景,王安石却留了个小心机,在这首诗中来了个高难度动作——暗用典故。
要说这用典,明着用,就已经彰显出一个人的才华和学问了,他王安石把明着用都玩腻了,这次偏要暗用。
看似平平无奇,直白如话,但是真正读懂的人,就不禁对王安石击节赞叹。
“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哙列传》:“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诗人把这两个典故了无痕迹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用“护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闼”而入的樊哙比喻青山,有多个方面的好处:一是直接用了《史记》的语词,形成了标准的用典对仗,即“史对史”,“汉朝人语对汉朝人语”;二是动作、情态上的迁移运用十分准确;三是令山水也暗含了一点儿典故中人物的情操与品质,含而不露地使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手法更添了一层历史文化的韵味。理解了这两个典故,有利于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这首诗的意蕴。而即使是不知道这两个典故,也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可见作者王安石用语的巧妙流畅。
不过,王安石在写诗方面可谓是大师,在可持续发展上,不好意思,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白痴。他自以为造福千秋万代的造田事业,初衷的确是好,可惜了,王安石对城市规划真的缺乏了解。没了玄武湖,倒是多收了不少粮食,可是城市的排水功能受到极大限制,一下雨就内涝。内涝之后农作物就减产甚至绝收,王安石其实算了一笔糊涂账,排空湖水最终被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是弊大于利的。而且,这个麻烦从宋代一直持续到元代,贻害无穷,以致于元朝朝廷不得不先后两次对玄武湖进行重新疏浚。在钟山附近开河道,重新蓄水还湖,这才算是让玄武湖稍微缓过来一点。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