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想入非非姑娘 (第2/2页)
“还有……什么?”经他一问,少嫆结巴起来。
子猷笑着,温和道:“试想,治水是关乎各部族存亡的头等大事,当时参与的民众达数十万众,别说舜帝的家产供应不了,假使依赖各部自行捐助,怕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吧?”
王文娟也从旁启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吃饭要是成了问题,这治水的数十万众如何调动?况且,是在大禹那个时候?”
见兄嫂皆定定地望着自己,少嫆不由紧张得发懵,慌慌地眼神移向众兄姐求援。
子献头一个会意,冲她一笑:“其实,哥哥想说的是大禹评田定产呐。”
少嫆好不感激,本想悄悄退开,可好奇心还是战了上风:“子献哥哥,你说的评田定产是何意啊?”
“评田定产是为了开征贡赋,《禹贡》中有载,大禹将天下田地赋税分为九等,一等最高,九等最低。因顾虑到各部族间贫富有差,大禹没有武断地一刀切,而是先品评各部土质物产的优劣,以此来定夺交纳多少贡赋,这叫做“评田定产”。”
众人听了无不叹服。
“大禹真是睿智博通啊,竟能琢磨出这法子来。”
“原来治水之前尚须治税!”
“这下子,粮草供应源源不断,可以放下心来应战水患了。”
子默起身,慢踱两步,仰首道:“大禹为何先评定冀州?因为冀州是舜帝所在,百姓教化,白壤肥沃,物产丰饶,赋税是第一等,乃天下贡赋源起之地。”
(白壤:《禹贡》中“九州”之土壤有五色之分,即黑、白、红、青、黄五色,现代学者分析,此五色之分应不完全是根据实际地理观察的产物,大概是以颜色象征四方(五方)之传统,参考文献:《尹荣方:大禹治水祭仪真相》。)
“原来如此。”
姐妹们纷纷应声,不觉一齐骄傲起来。
见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少姝按捺不住,抿嘴笑道:“关于大禹开征贡赋的妙策由来,我倒也听说过一则小故事。”
“还有故事,少姝你说说看。”王文娟也不泛困了,催促道。
“话说禹有了疏导治水之法,粮物补给上却仍是犯难,连日陷在苦闷中。不知是上天启示,还是巧合,他见一队蚂蚁驮着食物、排着长队打脚边而过,便俯下身子,百无聊赖地用一根小木棍将一只蚂蚁拨离了队伍,将它扛的粮食弄掉。这只小蚁拼命找粮,找到了,重新背起,又回到了队伍当中。禹不无感慨,‘弱小如斯都懂得囤粮,且自觉有序啊’,他身旁的随行却道,‘怕也不全是自愿吧!是那深居穴中的蚁后定下的‘规矩’,找来的粮食不能独享,要囤积起来支配,若蚁后饿了肚子,产不下后代,蚁族眼看就要衰败而亡’,就这样,蚂蚁运粮给了大禹启示:治水所需用度,亦应在各部族之间强制分摊,定期供应,如此方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治水到了哪里,他就把评田定产、开征贡赋的办法推行到了哪里。”
少姝轻轻巧巧地说完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气氛很是微妙。
“这……未知真假,不好说,不好说。”子默憋着笑。
“有什么不好说的,这不正是你们哥哥常挂在嘴边的——以造化自然为师?圣贤亦概莫如是,”王文娟似听得有滋有味,“我宁愿相信是真的,等小羲大些了也说于他听,只不知那‘随行’为何人,伯益?皋陶?还是后稷?”
少姝报以率真地甜笑:“嫂嫂相信就好,我也愿意相信。”
少婵在旁边直摇头,忍不住调侃道:“少姝岂止是相信,你适才信誓旦旦的口气,就仿佛是亲眼见过大禹的真人真面似的,稍不留神,我都要跟着你跑了。”
“不亏是‘想入非非’姑娘,每叫我等大开眼界,自叹弗如。”少妍也冷不丁地插来一句。
“嗐,怎么又说起这个来。”少姝无可奈何地一摊手,砸了砸嘴,嘴角梨涡时隐时现。
子猷长嗽了一声,大家才重又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