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胤禛是篡位,还是继位的? (第2/2页)
关于康熙死亡的具体时间,《清圣祖实录》、《永宪录》,还有《皇清通志纲要》里的记载都是“十三日戌刻”,胤禛本人钦定的《大义觉迷录》也是如此陈述。
时间节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剧恶化也是事实。
争议最多的,恐怕还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进康熙的寝宫请安,之间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因为没有记载,这在后面也导致了很多的传闻,后叙。
不管怎么说,康熙已经撒手人寰,至于后面发生什么事情,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回顾康熙的这不平凡一生,八岁登基,九岁丧母,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扶持下,才稳固了皇位,打败了鳌拜,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廓清了漠北,国泰民安,种种功绩,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一生治国勤勉,完全称得上是千百年以来难得一见的一代英主。
从胤禛继位起,民间就流传胤禛篡位的野史,其原因是八爷胤禩和十四爷胤禵不满胤禛的继位而向民间造谣。
实际上,胤禛是合法继任皇位的,因为清朝的诏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而且,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如传位于皇四子),而当时民间流传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这种谣言是漏洞百出的。
首先,在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
并且,“于”这个字在当时是写作“於”的,再加上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
如用笔将“十”字改成“於,就变成“传位皇於四子”,语句完全不通顺。
再者,即便把汉文改了,那满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间流传的把“十”改成“于”是不成立的。
康熙帝驾崩时,现场都有谁?
雍正元年八月,在一次朝会上,雍正对满朝文武大臣说道:“我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当天)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意思自己是仓猝之间,被康熙临终前定为皇位继承人。
到了雍正七年,出了曾静案后,雍正帝为了反驳,竟然破天荒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在书中,雍正帝对于康熙驾崩时的描述更加细致到位:“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佑、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允、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
这段记录,被记载于《清圣祖实录》之中。
唯一可能性,就是在雍正继位的上,隆科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雍正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晋封镇国公延信为贝子,命延信驰驿赴甘州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下了一道密谕给他:“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有历史学家怀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禵与康熙的奏折,以及严防胤禵亲自带奏折家信到京,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