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茅山宗师之归隐茅山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中国道教也有趣!
据《南史》记载,陶弘景的老爸是被妾室害死的,这就导致了陶弘景对女人有了更多的偏见,也是他终生没有娶妻生子的重要原因,正好应了老妈当年做梦后的预言。当然这里面应该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三年后唯一的亲人老妈也过世,从小就对神仙道教的着迷,在仕途上的不如意等等,总之,就是他单身了一生。
长大以后的陶弘景,《梁书》说他身高七尺四寸,《南史》说七尺七寸,大约就是现在一米八多点,当时可真称得上玉树临风,这点误差我们就不去验证了。总之,他应该是从爷爷那里遗传下来的好基因,较之长辈来说,外貌也更加不凡,“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善琴棋,工草隶,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史书的描写就不解释了,反正就是长得好,才华高,学习态度端正,放到现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好学生。
当然了,陶弘景并没有靠颜值当明星吃饭,凭的是真正的才华给自己赚取了很高的名声。不到二十岁的时候,“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查了一下,齐高帝萧道成是476年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三年后南齐正式代宋立国,那年陶弘景应该正好二十岁。当时的萧道成可谓位高权重,能认识陶弘景,显然也是由于他的才名,虽然只给他争取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闲散官职,但却可以参加朝会,也是对他的才学极为推崇的表现。
在这段任职期间,陶弘景每天除了批阅各位王爷们的文章外,从不与其他人交往,只有萧道成经常向他请教朝中礼仪和前朝旧事。
史书这里的记载与现实应该还是有不小出入的,陶弘景虽然官职并不高,但一直生活在京城,来往的是各位王爷、官员,可以上朝接触皇帝,所以他的交际圈子的层次是相当高的,自己也不可能拒绝和这些人交往。另外,他以“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而闻名于名流圈子里的,否则,以诗赋称绝当时的刘俣,以高才博洽、名亚迁、董的沈约和才思无穷的任昉、少以文章显赫的江淹等这些才子们怎么会对他推许有加呢,这些人可都是陶弘景的知交好友,那是相当的高冷的。
陶弘景最早进入官场,是在刘俣的父亲,丹阳郡尹刘秉手下任职的,所以和刘俣早就相识。萧道成灭刘宋以后,刘宋的一些故臣们跟着司徒袁粲想要杀了萧道成,刘秉也参与其中,最后父子二人都因此事失败而身死。陶弘景虽然最终侥幸没受太大牵连,但也受惊不小,即便如此,最终却又敢于冒死给刘俣收尸,这其实也影响到了他在南齐的仕途。多年以后,他还“常怀幽惕”,一直生活在压抑的心境下,这对于后来隐居修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476年开始任诸王侍读到492年这十几年间,陶弘景先后出任过巴陵王待郞,各种侍读,左卫殿中将军等职位,仕途并不是很顺利,但这十几年里,他却有时间出去自助游,访了些上清高人,也收集了不少经书,有时一走就是二百多天。其实想想,总这么不好好上班,也难怪仕途不顺啊。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那点工资在首都圈子里太寒酸,又受不了这种压抑的生活,所以就想申请外放一个县长,最终却没有被批准。所以,在永明十年,492年时,陶弘景终于下决心远离事非之地,归隐山木了,于是“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对于陶弘景的辞职,皇帝倒是很痛快地批准了,当然此时老皇帝萧道成已经死了十年了,新皇帝可能也是良心发现,冷落了人家十几年,连饭都不管饱,这事干得确实有点太那什么了,于是命令陶弘景老家的地方官,给他家里按月供应柴米油盐,离休干部的生活还是应该保障的。
当陶弘景从京城出发时,场面也极为壮观,公卿们都约好了似的全来到征虏亭为他饯行,沿路搭设了许多帐篷,车马把路堵塞得死死的,就跟现在国庆小长假的高速公路似的。路边老大爷看着这盛况,禁不住对大家说,自从宋、齐以来,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啊。这似乎不像一个仕途不顺,不受重视,不与人交往,连个外放县长都求不来的小人物的待遇,所以史书我们同样得分析着读。
实际上,《魏书》和《南史》中对陶弘景在南齐这段历史记载不详细,而这段历史正是分析他为什么会从仕途隐遁道门的原因。
首先是父亲被妾害死,使陶弘景对女人产生了看法,也是他终生不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三年后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失去了亲人,了无牵挂;第三,就是刘秉、刘俣父子之死,自己也失去了官场的靠山,也看到了皇室的残酷和官场的残酷;第四,这段时间的外出游历,对道教神仙的生活产生了无限向往。所以,家庭的打击、仕途的不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归隐的事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