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杨广——生活怎能少了女尼和女冠 (第2/2页)
对于缙云山的徐则更加尊敬,曾写信求教道法,早年也曾想让这位隐世高人帮他篡位。当然,这位高人来了以后,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羽化了,杨广也对得起他,派人送他回到天台山安葬,又“随须供给”,“赐物千段”,还派画工“图其状貌”,令方士作颂词。稍后再详细讲一讲王远知和徐则等道士。
当然,杨广也对道士们还是有着警惕心的,所以他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昏君,《新唐书?方技传》记载,杨广把各地的有名的道士都召集来,让一个叫弘礼的和尚统一管理,“聚而禁之”。为了加强宗教管理,杨广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崇玄署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宗教事务管理局,里面设立了令、丞等专职公务员办公,管理佛、道二教,这就是王权对宗教的真实态度。
当然了,演义里的昏君形象也不是凭空捏造的,比如杨广自己就极想长生不死,这也是他崇道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位道士潘诞,自称三百岁了,说他能给杨广炼金丹,吃了就算不能与天地同寿,也能与日月齐辉。杨广自然高兴,立刻也修了座嵩阳观,按照豪宅别墅精装修,仅豪华房间就好几百间。为了照顾老神仙的起居,安排了一百二十个童男童女,丫环仆人更是好几千人,所耗巨万,当然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是不敢想象了,但对于拥用整个国家的皇帝来说,这点小房产也花不了几个钱。
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僧道的陪同了,每次上朝结束回来,把自己的老婆们、老爹杨坚的老婆们、兄弟家人、和尚道士们全都要聚餐,灯红酒绿,“更相劝侑,酒酣殽乱,靡所不至,以是为常”。道友们知道杨广喜欢出去玩,每次出差,当然他不用请假了,作者本人别说出差了,现在离开所在城市都要请假,当然特殊时期,大家也都理解和配合。作为皇帝,那是没有笼子可以关他的,他是生活在笼子外面的,所以出差、游玩、开party等都要带上一群和尚、尼姑、道士和女冠,还自称为四道场。
算了,这位皇帝的荒唐事就不多说了,客观点评价,他对道教发展还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学者总结了三点:整理修纂了道书目录;组织学者、道士编写了一些新的道书;组织抄写了官方认可的道经,这些贡献,对唐代的道藏的编写有着不小的意义。
隋朝的第三位小皇帝就不提了,给李渊当了一年的靶子,又亲自把他从那个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忽视了。总体来说,隋朝的宗教政策,以利用和扶植为主,宗教得以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了一定的特权。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时期,直接为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在隋末的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狼烟遍卷时,道士们是怎么做的呢?有的选择隐遁山林,静待时机再出江湖,有的干脆直接投身到逐鹿之中。比较有名的比如东都道士桓法嗣,效法那些成功的帮助杨坚上位的前辈们,支持王世充为“当代隋为天子”,期望这位一统江湖;泰山道士徐洪客则选择了李密,当然还有着名的魏征成了同盟战友,也曾经“进十策以干密”,不知道这二位道门高人,特别是魏征怎么眼光这么失准了,好在魏征随后又改投了唐王朝,从而成功从一位道士转职成为了一代名相。
等到大唐王朝气候已成,投身到李渊麾下的道士则更多了,比如着名的楼观道士岐晖,当李渊带兵到蒲津关时,四处宣传“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立刻组织了八十个道士去接应,自然也是为了在这位未来的皇帝心里留下点痕迹;至于杨广无比崇敬的王远知道长,也果断离开了这位昏君,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
我们不应该批评这些道士立场不坚定的行为,在经历大混乱时代的洗礼,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能够使道教传承下去,于道教来说,他们的行为最终还是为道教的发展有益的,这就足够我们肯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