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回归自然的茅山宗师 下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中国道教也有趣!
人的悟性有高低之分,开蒙也有早晚之别,修道升级、进阶同样有快有慢,你要是聪明就可以任性点,不用管什么戒条,天天吃喝玩乐睡大觉就可以修成正果。前面讲过很多修道的科仪、斋醮,在传统的斋戒的基础上,“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就是在这些所谓的三戒、五戒、三百大戒等以外,潘师正又提出了无得戒,“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故谓为真”,说这是“上机”的人才能持的戒,不用专门遵循各种戒律,一切都发乎自然,这才能与大道相合。
当然了,他也知道这种上机人太少了,所以一般人嘛,还得老老实实的按照道门阶次,经法深浅加以开导,指导学习,就像网游中的一步一步打怪升级,武侠小说里面的搞到本秘笈再一点一点修炼内功,功夫到了同样可以位登上乘,这就是“有得戒”。
这是潘师正对道教的戒目的一种新的划分,有得戒和无得戒理论和佛教的顿悟渐修思想近似,不但修正和发展了葛洪的神仙理论,同时又援佛入道,把上清炼养理论进一步完善起来。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很多道士都吸收佛教的思想援佛入道,比如前面讲到的寇谦之、楼观道派、陆修静等人,唐代的佛道之争,也刺激、加速了道教对佛教思想的研究和吸收,所以,潘师正的思想吸收了一些佛教思想就毫不奇怪了。
限于个人的学识,特别是对佛教的思想研究几乎为零,很多时候想把一些东西讲明白很困难,比如这里讲到了潘师正的有得、无得两戒和佛教的顿悟、渐修相比较。前面讲唐武宗灭佛时,提到过一句禅宗,说那次毁佛对禅宗的影响要小一些,主要是禅宗“不立文字”和“教外别传”的特性,本就没什么可毁的,恰好躲避了典籍被毁的厄运。实际上禅宗就是主张顿悟的,而顿悟这个词看网络小说的道友肯定不陌生,顿悟是讲机缘的,因为很难所以收获往往是巨大的,主角一次顿悟就会功力大进,或者突破一个大境界,引起围观的人艳羡。渐修就好理解了,水磨石的功夫,花时间、精力,一点点积累而突破,所以禅宗的人就不太看得起渐修的宗派。
事实上呢,也有高人曾经说过,顿悟和渐修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顿由渐而顿,渐由顿而渐,渐是顿的因,顿是渐的果,最后的一念点破,最后一缘的成熟,哪能离得开每一分的证断。大家都熟知的那种看山是山的境界,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这不同样是一种渐修渐悟嘛。
李治又问:“天尊名号,有何阶级?”
潘师正的解释基本上是和灵宝、度人等经书内容一致,比如他说:“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他诸如下欲界六天,中色界十八天,上无色界四天,以及大罗天、三十六天等等,这些就不详细讲了。
李治听潘师正讲得诸天万界的神妙,神人仙人的逍遥,心甚向往,特别是对天上的老大非常感兴趣,于是又问:“天尊有几身,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启天尊,覆护弟子?”
潘师正把天尊划分了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法身就是三气周环八极,可能是元始,也可以是老君,还可能是太上、帝师、玄宗,无所不能,哪都来去自如,真道相体,自然而无形无名,就是很高大上的感觉。
本身呢是说的道性,“本寂应动,真假有殊”,能生化万物,所以潘师正认为本身就是万物的本始。道身是寂体虚无的,生身诞孕形躯,离一切相,正慧成满,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唯道是身。潘师正的这些理论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其他几身的解释就不再多讲了,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资料看看。
潘师正在炼养方面主要是重存思,这也符合上清一脉的教义。主要是存思本身的神,达到混合真假,物我两遗,空有一贯的境界。当然了,这是上清一派自认的上乘功法,即洞真,其他的太清中乘、盟威下乘,是给那些初级的,中下之资的人学习的,也就是渐渐增进功力,最后自与道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