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6章 一号卫星 (第2/2页)
测定月球的辐射和温度。
发现银河系内的星际吸光现象,启示星际有弥漫物质存在。
公元1931年由光谱分析证认出金星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1931-1933年,从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的光谱照片,认识到这些大行星上的大气富有氨、甲烷、氢,从而推测地球形成时大气成分为水、氨、甲烷和氢等。
公元1932年,从无线电接收中稳定持久的噪声,发现太阳系外银河来的无线电波,开始了射电天文学的研究。
比利时勒梅特提出“原始原子”爆炸膨胀的宇宙模型。
苏联列·兰道用费米气体模型,推测恒星坍缩的质量。
1933-1938年,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氰和氢化物的分子。
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
公元1934年华夏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理论预计恒星崩溃达到核密度时可形成“中子星”。
提出质量大于1.3个太阳的冷却天体,必然发生“万有引力”的坍缩。
公元1935年出版恒星视差总表。
公元1936年进行流星的照相观测,证实流星大多属太阳系,并利用流星观测资料测定地球高空大气的密度。
发现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公元1937年德国海德堡天文计算所编制成包括1535个恒星的FK8基本星表。
公元1938年
提出太阳和恒星上氢是核燃料,碳是催化剂,氦是灰烬的热核反应的主要机制,用以阐明它们的能源。
发现木星的两个卫星——木卫十和木卫十一。
编制成包括个基本恒星的位置和自行的总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