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先攻金陵,再打广陵 (第2/2页)
有将士露出忧虑:“将军,苏州刚败北,我军尚且需要休整,料想苏州的惨败一定会给广陵方面吸取教训,此番仓促用兵,是否不妥?”
“是啊将军,苏州守将慕容桐乃吴南世子,广陵方面得知苏州惨败定然会调集各路兵马给予我们回击,说不定就等着我军大举深入腹地。其一,慕容桐之死,让吴南各军都对我东瀛皇军有了仇视之心,各军同仇敌忾,若金陵等城都抱有必死之决心与我军相抗,恐此役我军将损失惨重;其二,我军暂且未完成全军会盟,增援部队还有数日抵达舟山,眼下我军刚从苏州战场退下,还在修养,实在不易短时间再次陷入战争泥潭。”
“……”
众将士都在极力劝说。
的确,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现在都是不适合继续发动战争的。
松井易默默听着众将士的谏言,一语不发,直到有将士发现了端倪,默默闭上嘴,再然后,嘈杂的大殿安静了,他才说道:“我自有考量,为将帅者,无非天时地利人和,夫骁战,不过一鼓作气。”
众将士洗耳恭听。
“其一,我早已散布军情,援军部队抵达舟山,在三日后,料想此军情早已被广陵截获。而增援部队要想来苏州会盟,从舟山到苏州,又需数日;整顿兵马,又需数日;劳军出征,又需数日,若真到那时,广陵军早已做好了军令部署,只会是铜墙铁壁。此时此刻,想必那三陵之城,早是人心惶惶,动员兵马,军心涣散,彼此之间还尚未有合纵之心。”
“其二,我军血战苏州,将士们虽伤亡惨重,但心中都憋着一团火,此役打得太过憋屈,尚且未发挥出我东瀛军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金陵之城,四面平川,未有天险,乃易攻难守之地,再者,金陵守将孙良,乃江东豪杰,英雄人物,此人断然不会像慕容桐那般无所不用其极。”
松井易远在东瀛的时候就听说了禾城之战,禾城主将陆沉和金陵孙良,那都是一般无二的好汉,他们的用兵态度也是一样的。金陵有人口百万,这战端一开,孙良是无法做到像慕容桐那样草木皆兵不惜代价的,他只会被城中百姓束缚手脚。
众将士听完松井易的话,有一部分人露出认同的神色,松井易主张出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打一个出其不意。这天下,关注苏州战役的诸侯都知道松井易损失惨重,伤亡过半,都知道他需要时间整顿兵马等待援军,可偏偏,他反其道而行之,挑这个节骨眼去打金陵。
先打金陵,再打广陵。
征服吴南,松井易只给自己最多一个月的时间,他的主要重心是放在吴北。
当日,30旗的先锋部队启程,从苏州出发,前往金陵。
……
东瀛军大军出发前往金陵时,孙良就收到了消息,他没想到东瀛人的动作这么快,让他猝不及防。
孙良,字公台,耳顺之年,曾在太安十年引兵响应朝廷号召,前往荆州江城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乃吴南名将,是吴王帐下左将军,统领金陵军团。得知消息后,金陵命部下再三确认,是不是军情有误,但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东瀛军最迟三日后抵达金陵城下。孙良暗恼,没想到东瀛人速度如此之快,根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当即,孙良书信一封,飞鸽传至广陵。同时,孙良出发,召集各部军团,做战前动员。
广陵。
收到消息后的吴王也是眼皮一跳,他还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看到孙良送来的密信,瞬间醒悟。可随之,吴王就有几个疑点,东瀛军损兵折将,为何还有底气敢发兵金陵?莫不是军情有误,东瀛已经增援苏州了?吴王心情复杂,思绪杂乱,早在苏州战事打响的时候,他就已经命部下遣散百姓,撤离广陵了,没有办法,没有援军,死守下去,都是徒劳。其实,他也知道慕容桐的死战的决心了,慕容桐知道他这个父亲固执,把祖业看得比什么都要,如果慕容桐没有死战,那吴王是说什么都要舍命与吴南社稷共存亡的。慕容桐用生命给自己的老爹上了一课,让吴王明白了战争之惨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其做无畏抵抗,不如下令撤军,等朝廷援军,再组成会盟,收复河山。这是慕容桐的良苦用心,所以,吴王打算撤离,只能将广陵等城池拱手相让于东瀛人。
于是,当日吴王立即书信一封,以飞鸽传至金陵。
孙良收到吴王回信,看完以后,眉头就没舒展过,他无奈发笑,却是有些恼羞成怒,当即不甘心再次书信,表示要与金陵共存亡。吴王的信很简单,下令孙良引兵撤离,时间完全来得及,东瀛军还有三日才能大举进犯金陵,孙良完全有时间组织军民离开。
他给吴王的信内这么写着:“末将正欲死战,大王何故先怯?”
苏州的惨败,让孙良肚子憋着火,眼下吴王下令让他不战而退,岂能如他所愿?孙良断然拒绝,但他也并非这么绝情,当日就开放粮仓,把全部的粮食和金银拿出来,给百姓分了,让他们当作盘缠,往广陵方向逃走,与余昌龄的部队汇合。副将问孙良,是金陵守不住了吗?
孙良为了不动摇军心,故意说道:“吴王给了军令,让我等坚守金陵半月,半月过后,吴王会合纵北边习深的部队共同来支援金陵。吴王决心要与东瀛人死战,金陵将作为防线和战场,所以撤民是必不可少的。传来全军,各部召开誓师大会,守卫我金陵安全。”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