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混乱的南宋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相比于之前两次的西征,第三次西征无疑是战果最差的一次,在怯的不花死后,叙利亚境内大部分的土地都被马穆鲁克王朝夺走,旭烈兀只能在波斯驻扎下来以稳固蒙古帝国对于这里的统治。
而旭烈兀之所以如此匆忙地班师回撤,是因为蒙哥死了。
公元1256年,蒙哥召开了库里台大会,决定对南宋展开全面战争,但这一决定却受到了许多保守派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南方气候和北方截然不同,再加上山川河流较多,不利于发挥蒙古骑兵的优势,还不如把北方的农田先改造成牧场,然后再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对于这种愚蠢的行为,蒙哥自然不同意,他非常强硬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一定要打!
而且是往死里打!
见他如此坚决,所有的守旧派也不再多言,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作战前的准备。
1257年夏,蒙哥专程前往斡难河老营,去不儿罕山祭拜了长生天和祖先,而后任命阿里不哥和自己的儿子玉龙答失留守和林,自己则亲率四万蒙古骑兵前往宁夏六盘山营地整军。
1258年八月,蒙古大军兵分三路,以宋廷囚禁蒙古使臣为由,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其中,西路军由蒙哥亲领,以四万蒙古骑兵及史天泽所部的汉军及一部分回回军组成,号称十万大军,主攻方向为川蜀地区;大将兀良合台率所部兵马及一万土着蛮兵为南路军,自云南出发,攻打南宋后方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塔察儿则统帅东路军,麾下是以张柔和李璮等汉将为主的汉军人马,自河南出发,进攻目标是两淮、襄樊等地。
而忽必烈,此时依然还在他位于开平的王府中休养,蒙哥并不打算让这个能征善战的弟弟与他同行,在他看来,忽必烈的威胁远比南宋要大,如果继续让忽必烈获得战功,那自己的汗位将再一次受到威胁,还不如将这个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目前的南宋朝中,诸如孟珙、杜杲等第一批抗蒙名将们已经纷纷去世,只有吕文德这个猛人依然还奋战在抗蒙的第一线,这位大哥现在虽然不是当初那个跟着杜杲后面混的小弟了,但也没能在朝中有足够的话语权,皇帝眼里的他依然还是一个大头兵的角色。
此时的南宋皇帝依然是宋理宗赵昀,不得不佩服这位大哥,他在位一共40年,其中前十年朝政是由奸相史弥远把持,导致整个南宋境内的主战派基本都没搞出什么名堂,反而引狼入室,联合蒙古灭亡了金国,使得宋蒙之间再无缓冲地带。
好不容易等到史弥远死了,宋理宗开始亲政了,可这位大哥折腾了没两年就觉得实在太累了,繁杂的政事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品质,于是他便将朝政又扔给了右丞相贾似道处理,自己则天天跑到后宫寻欢作乐。
说来也奇怪,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奸相比宋朝要多,后来人评古代十代奸臣,宋朝独占三位,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蔡京和秦桧外,另一个人就是这个贾似道。
贾似道,浙江台州人,他爹贾涉是抗金名将,曾经收复山东十余州,还招降了李全等人组建的农民武装“忠义军”,后来官至淮东制置使,死后还被追封为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但贾似道能官运亨通跟他爹关系其实不是很大,因为他爹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死了,他之所以能发迹是因为他姐姐嫁给了宋理宗,而且因宠被封为贵妃。
身为皇帝的小舅子,官途自然青云直上,加上他善于溜须拍马,懂得迎合圣意,短短几年时间便从六品小官太常丞一直升到了湖广总领并加封户部侍郎,摇身一变成为二品大员。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公元1241年,宋理宗再次下令,将他任命为京湖安抚制置使、宝文阁学士,此时的贾似道才28岁。
1254年,年仅四十一岁的贾似道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两淮安抚制置使,临海郡开国公,正式进入了南宋的权力核心层。
就是这样一个走后门的人都能进入一国中枢,可想而知,国内得乱成什么样?
此时的贾似道虽然在朝堂之中有了一席之地,但还有一个人横在他的面前,这个人叫丁大全,如果说贾似道算是南宋核心人员之一的话,那这个丁大全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与贾似道相同,这个丁大全也是靠着后宫有关系才升至高位的,不过他依附的人叫做阎贵妃。
爱看宫斗剧的人都知道,后宫的阴波诡谲不亚于朝堂之上,为了增强自己在后宫的话语权,很多妃子都会与朝中重臣组成联盟,共同进退。
这个丁大全,就是阎贵妃在朝中的代理人。
1247年,宋理宗最喜爱的贾贵妃去世(贾似道的姐姐),留下了一个七岁的女儿瑞国公主,宋理宗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出于对贾贵妃的追思与怀念,他决定找一个人来抚养瑞国公主,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阎婉容于1249年被正式册封为贵妃,并且负责抚养瑞国公主。
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加上阎贵妃本身也比较受宠,宋理宗赏赐给了她无数的金银财宝,而且对于她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史载阎贵妃想要修建一座功德寺,宋理宗不惜动用国库,耗费巨资为她修建,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木材,甚至下令全国各州、府、县都要送上巨木以供建寺之用,可好巧不巧地,阎贵妃却偏偏看上了灵隐寺前的一株晋朝时种植的千年古松。
幸好,时任灵隐寺主持的元肇高僧写了一首诗:“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并将此诗送往宫中,宋理宗读过之后,觉得跟一群和尚抢一棵松树影响确实不太好,这才作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