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乱! (第2/2页)
而这次反叛的原因则正是因为忽必烈要准备第三次东征,所以对于福建这些沿海的省份压迫更甚,与他互相响应的,还有广东人林桂方和赵良铃,他们在广东新会县建立“罗平国”,自称年号“延康”,聚集了万余人开始袭扰各处元军所控制的城市,只不过仅仅四个多月后,他们便被元军剿灭。
但相比于广东义军的小打小闹,黄华的威胁十分巨大,因为和人烟稀少的广东不同,福建人口稠密,再加上当初南宋流亡朝廷一直在福建境内活动,所以在他打出恢复宋室的旗号后,响应者极多。
而且由于福建本就是造船厂最集中的地方,一旦这里失去控制,忽必烈第三次东征的计划就会耽搁上很长时间。
所以在得到了黄华反叛的消息后,忽必烈急忙下令在扬州操练,预备东征日本的刘国杰部(刘国杰当时任征东行省左丞,是阿塔海的副手)与调任到浙西行省的高兴部,配合江淮兵和福建兵四路齐进,围剿黄华。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元军,黄华也急忙做出了应对,他将麾下的全部兵力都屯驻于建宁(今福建三明市建宁县),并在这里布下了层层工事,准备抵御元军的进攻。
但起义军终归不是正规部队,在面临这个时代最悍勇的蒙古骑兵时,他们脆弱的防守显得不堪一击。
蒙古铁骑再一次用鲜血证明了他们“陆战无敌”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起义军先在铅山被高兴部斩杀八千余人,而后又在建宁城被元军击败,黄华只好退往江山洞,在再一次被打败后又退向了赤岩寨负隅顽抗,最终又被元军击败,而黄华也自焚而死。
但这些起义军的死并不是毫无价值,在各地纷纷爆发反叛之后,无数的紧急军情通过驿站不断往大都汇聚。
忽必烈只是被一时的愤怒冲昏了头脑,而今冷静下来之后,也感觉到了情况似乎有些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毕竟,民间的反对声音已经转化为实质上的反叛了。
再加上因为黄华的这一闹腾,连在江淮训练的东征军都不得不被抽调出去平叛,这也让他更深刻的意识到,再次发动跨海作战,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可两次东征的失败再加上十几万精锐的死伤又让他如鲠在喉,他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
此刻,继续还是停止成为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不过很快,这个难题就有了答案。
而给忽必烈答案的,叫做安南。
大家注意,此安南并不是咱们所熟知的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而是指的一个国家。
安南,即今天的越南,自秦朝时期便成为了中国领土,但却在五代十国时期独立了出去,作为各代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而延续至清朝。
早在1261年,忽必烈刚刚即位后,安南国王便遣使来朝,并许诺三年一纳贡,正式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藩属国之一。
公元1277年(至元十四年),安南国王陈光昺薨逝,其子陈日烜继位为王。
但他即位之后,却并没有向元廷递交国书,反而悄无声息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般。
说来也是陈日烜倒霉,此时的高丽因为迟迟未能‘出水就陆’的事情惹的忽必烈十分不爽,再加上他又未曾主动遣使向元廷告知即位并上报户籍等六事(六事即:君长入朝、子弟入质、编制户数、出军役、纳贡、安置达鲁花赤),所以使得忽必烈勃然大怒,并立即派人前来要求他入朝参拜。
陈日烜也不傻,现在的忽必烈正在气头上,如果他贸然前去,那估计就得人首分离了。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他决定装傻充愣,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前往大都,但该纳的贡却一点不少。
但此举却并没有让忽必烈消气,在他的眼里,安南不过是藩属国,对于自己的要求就应该无条件的服从,所以即便陈日烜在纳贡之事上未曾有半点差池,却也没能让他满意。
为了教训一下陈日烜,忽必烈下令设置安南宣慰司,并准备将陈日烜派往大都朝觐忽必烈的叔父陈遗爱任命为新的安南国王。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大元朝的后院再次起火,而且这把火烧起来的地方就位于安南的南侧——占城。
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过,在南宋流亡朝廷不断流亡的过程中,时任南宋丞相的陈宜中就抛下小皇帝逃到了占城避难。
而在南宋彻底灭亡之后,占城也意识到了元朝这个庞然大物似乎不太好惹,于是急忙遣使通好,忽必烈也没有追究他们收留南宋流亡人的责任,反而封占城国王为郡王。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下诏令唆都前往占城设立占城行省,准备将占城彻底纳入大元帝国的版图,但此举无异于是剥夺了占城王室的地位,让他们从藩属国的君主变成了大元朝的官员。
虽然在权力上没有什么改变,但在身份和地位上却相差甚远,于是占城王室上下对此十分生气。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元朝派往暹罗国(泰国)和马八儿国(古国名,宋时也称注辇国,位于今印度科罗曼德尔)的使臣途经占城国境之时,他们便私自将使团扣押。
这番举动彻底惹怒了忽必烈,认为他们简直是给脸不要脸,遂下旨意,命从江浙、福建、湖广等行省征调五千兵马,战船两千五百艘,以唆都为帅,自广州出发,经由水路进攻占城。
不过占城一乱起来,元廷对于安南的关注度自然就降低了下来,这也给了陈日烜一些宝贵的时间,让他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应对来自元朝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