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赵孟頫 (第2/2页)
在这段时间里,身为尚书右丞的阿鲁浑撒里和他接触颇多,对于他的一些政治见解,阿鲁浑撒里十分赞同,于是二人私交甚好。
同年,大都发生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如今我们都知道,地震不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罢了。但在古时,这可是长生天降下的不祥征兆。
为了弄清到底是什么事惹得长生天不高兴,正在龙虎台行宫驻夏的忽必烈便委任阿鲁浑撒里回京,召集集贤院与翰林院的一众学士们,询问此次天灾的来历和消灾的办法。
在这之前,桑哥派忻都和王巨济二人清查全国的钱粮,二人充分发挥了狗腿子的精神,拿着鸡毛当令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刮,恨不得掘地三尺,百姓们实在不堪重负,自杀者甚多,地方治安愈发混乱,各地的情况变得异常紧张。
赵孟頫对此深感不满,本想亲自劝谏忽必烈,但却又担心自己以南人的身份来替百姓们说话,会引起忽必烈的猜忌。
恰好此时发生了地震,于是他便主动找到了阿鲁浑撒里,将这件事的弊病向他详细解释了一遍,劝他开口奏请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额外的赋税,赦免那些因为不堪重负而逃入山林中的百姓们。
阿鲁浑撒里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在开完会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返回了龙虎台行宫,向忽必烈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得到了忽必烈的允许。
当这个消息传到了桑哥的耳朵里后,他勃然大怒,直接找到了赵孟頫,朝他问道:“这些话都是你教阿鲁浑撒里说的?要不然可汗怎么会下这种旨意?”
面对着他的诘问,赵孟頫面不改色,语气平静地说道:“百姓们若是都死光了,那些没征收上来的税要去哪里收?如果不及时免除赋税,以后若是有人以此为理由,将未能征收上来的数千万钱粮都归咎于尚书省,岂不是连累了丞相?”
这番话可谓正中桑哥的命门。
他不怕天,不怕地,最怕的就是搞不来钱。
因为钱就是他在朝中立身的根本。
在听完赵孟頫的话之后,桑哥琢磨了半天,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但碍于面子却又不能低头认错,于是只好拂袖而去。
赵孟頫用他的智慧和胆量,为天下的百姓们减轻了负担,但也由此上了桑哥的黑名单。
为了限制他的发展,桑哥明里暗里的在忽必烈面前说他的坏话,希望能够拉低忽必烈对他的印象分,让他失去背后的靠山。
赵孟頫对此也心知肚明,可他依旧不以为意,而是凭借着为国为民的信念,继续默默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准备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历史的走向。
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同化了阿鲁浑撒里之后,利用监卿彻里也因为敬佩赵孟頫的所作所为,成为了他的支持者。
利用监,是元代特有的官署衙门,负责掌管出纳皮货衣物。
众所周知,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四件事,其中衣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能把这个重要的岗位交给他,也足可见忽必烈对其的信任。
正因为有了他们二人的帮助,即便桑哥在忽必烈面前阴阳怪气地暗讽了赵孟頫许久,忽必烈也并没有对赵孟頫产生坏印象,反而对他更加赏识。
而赵孟頫也趁这段时间,联络了一批不愿与桑哥同流合污的官员,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事情的转机,就在至元二十七年的年底,悄然到来了。
这一日,赵孟頫依照惯例给忽必烈讲解了一些经史子集后,便与忽必烈在宫中聊天,忽必烈突然问道:“你认为叶李和留梦炎谁的能力更强一些?”
赵孟頫仔细斟酌了一下,开口答道:“臣的父亲和留梦炎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为人忠厚,而且很自信,多谋善断,有大臣之才。而叶李所读的书臣都读过,他能做的事情,臣也都能做得到。”
忽必烈闻言笑了,站起身说道:“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强吗?”
“你错了!”
“留梦炎在宋朝时是以状元身份官至丞相,可以说是深受赵宋皇室的大恩,但他却在贾似道误国之时对他阿谀奉承;反而是叶李,在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擅权弄国。”
“这样看来,叶李比留梦炎强了可不是一星半点。”
说完这番话后,忽必烈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水,而后缓缓坐下,指着赵孟頫补充道:“我能理解,你因为留梦炎和你爹是好友,你不敢非议他,但是作为大元的臣子,你可以赋诗一首来规劝他嘛。”
忽必烈既然发话了,赵孟頫自然不敢不答应,于是他便提笔写了一首诗。
后世称之为《讥留梦炎诗》。
状元曾受宋家恩,
国困臣强不尽言。
往事已非那可说,
且将忠直报皇元。
可以说,这首诗就是一首拍马屁的诗,尤其是最后一句“且将忠直报皇元”,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吹捧。
但忽必烈对此却十分受用,大笑着将写有诗的手稿收了起来。
看着忽必烈此刻的状态,赵孟頫突然意识到,这似乎是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革除弊病,推翻桑哥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