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血祭血战加血酬,天下第一唯杨素 (第2/2页)
杨素,可谓是百战百姓的一代名将。
但他的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的传统上,却一直不被接受,也不可复制。
中国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杨素。
后人对杨素的一段评论,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杨素之后,再无杨素。
“自有兵以来,唯尉缭(子)言之,唯素(杨素)行之,盖无它智略,唯忍于自杀其人而已矣。”
可见此项治兵要术,兵法大家尉缭子,虽然曾经有过论述,而普天之下,古今名将,却只有杨素真正实行过这。
这个战法的核心是嗜杀,杀人杀己,一视同仁。
可谓是不仁之至。
此术有用,有效,但也会引来严重的后果。
“人之不仁至于此极,而犹知有君之不可弑乎?犹知有子之不可弑父而己弗与谋乎?”
中国古代讲究忠孝仁义,是举世皆准的道德规范,而杨素此举,却是赤裸裸的不仁。
即使参照他自身实际的经历,他最后也参与了夺位,杀君的行动。
这种治兵之法,过于严苛,行此法者,君不为君,臣乃不臣,最终必为乱臣贼子,而丧家误国。
因而,杨素虽然百战百胜,但杨素之后,却再无杨素。
但当世猛将,却没有杨素之敌手。
吕仲肃虽抱必死之心,全军全力抗击杨素,却终于抗不住自己兵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亡。
区区岐亭之战,隋军死亡五千多人。
而他的敌手,陈国的吕仲肃部队,当然也不会轻松。
冷兵器时代,自古就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说,陈军虽然占有地利,但依然伤亡惨重。
吕仲肃有一个最不利的条件,他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并且缺乏后续的补充。
拼死作战的战士,每天看着自己身边日渐减少的同伴,也看到杨素的军队悍不畏死,依然前赴后继,可怖的战意和决心。
这是种煎熬。
杨素是心理战大师,他往这种极为压抑的情绪上,点燃了最后一把火。
他释放了陈国被捕获的俘虏,杨素气定神闲,大局在握,他仿效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
将他们俘虏三次,然后又释放他们三次。
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国军队坚守到底,血战到底的勇气,一泄千里。
因为,他们之所以还在坚持的唯一理由,是因为知道自己杀伤杀死,那么多隋朝战士,投降也必然被清算,也只是死路一条。
但现在,当他们看到往日一同死战的同伴,生龙活虎地立于自己眼前,再看看漫山遍野的隋军。
他们崩溃了。
投降则生,坚守则死。
吕仲肃只能弃营而逃。
拦江铁锁终于还是拦不住出栅的猛虎,那个如江神般威风的隋朝战神。
杨素好整以暇,他非常悠闲地斩断拦江的铁锁,也斩断了这个世间,可能锁住他的,最后的锁链。
从此之后,世间,再没有任何可以拦住杨素的铁锁了,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杨素,就是隋朝的天下第二人。
这也是隋朝此次南征最激烈和动人心魄的一战。
在战后论功行赏时,虽然杨素作为集团军的统帅,受到南征军团中,最高级别的赏赐。
但其神勇的打硬仗能力,足以在京城大兴城中成为传说。
杨素此后,势如破竹。
他再败吕忠肃于延洲,俘获二千甲士,吕忠肃仅以身免。
吕忠肃是一代忠臣名将,但却生不逢时,碰上战神杨素,只能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信州刺史顾觉闻风而逃,仓皇放弃安蜀城。
荆州刺史陈慧纪听到杨素将到,全部烧掉他的储蓄。
一是避杨素锋芒,二是想顺江东下,合兵建康,却被阻于武汉三镇。
杨素一路高歌猛进,巴陵(今湖南岳阳)以东,再无陈国一兵一卒之抵抗。
杨素非常完美而顺利地,和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
在这里,他们和陈国的水师提督周罗睺,荆州刺史陈慧纪十万水军相持于武汉三镇。
在彼此无法进退之际,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消息,一个从下游建康传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