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杨勇废立身已殒,杨谅惊闻欲起兵 (第2/2页)
当杨广的使者屈突通,带着敕书征召杨谅时,杨谅心中大惊,敕书之上,少了那触目惊心地多出来的一点。
京城出大事了。
杨谅立即威逼屈突通,想让他说出实情,但屈突通虽然名为“以屈为通”,却是个硬骨头,竟然完全不屈服。
杨谅没有从他身上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这更加可怕,事情已经非常明显。
杨谅决定自保,他决定起兵造反。
但他需要为自己赢得时间,杨谅只能放屈突通回京城复命,如果扣押屈突通,那京城可能很快就会派兵征伐。
也许,这才是屈突通敢于抗争的本钱。
杨谅其实早有不臣之心,杨坚对此也知之甚深,这起缘于杨谅的一封奏表。
杨谅坐镇晋阳,身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距黄河,五十二州,都属于他的地盘。
杨谅的主要任务是抵御突厥的寇边,这项工作,他大体上完成得相当出色。
但军无常胜,杨谅有一次遭遇了重大的失败,按照隋朝的法律,将帅将被追责,解任职务的军将,多达八十多人。
他们都需要被流配到,遥远而蛮荒的五岭之地。
这些军将,是杨谅的根本,是他的嫡系,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于是,杨谅上书杨坚,请求留下他们。
杨坚接到奏书,大怒着回复杨谅说:“尔为藩王,惟当敬依朝命,何得私论宿旧,废国家宪法邪!嗟乎小子,尔一旦无我,或欲妄动,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何用腹心为!”
杨坚已经隐隐感觉到杨谅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但北边突厥之患并未根除,并州依然需要宗室藩王,也需要强兵猛将。
在这件事情上,杨坚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向杨谅妥协了,至少给杨谅留下了一些真正的心腹。
但塞翁得马,安知非祸,这也等于是给杨谅掘墓。
杨坚并没有看错杨谅,杨谅确实有反心,二哥杨广成为皇太子后,他心中更加不服。
他的大哥杨勇,无故被废,四哥杨秀,也在政治斗争中,被幽囚至今。
他了解杨广,他这几个哥哥的命运,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
要想改命,就必须逆天造反。
杨谅必须依靠自己。
这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悲哀。
于是,杨谅借口防备突厥,在全境之内,大规模征发工役,缮治器械,招集亡命之徒,竟然蓄养了一支几万人的私人武装。
他的二大谋士,一是来自于南朝陈国的王頍。
他是南朝名将王僧辩之子,王颁之弟,将门之后,精通兵法,颇多谋略,以将相自许。
王頍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二十岁时还在社会上行侠仗义,游荡不知学习,后来为王颁斥责,才大彻大悟,发愤立志读书,昼夜不绝。
天才总会横空出世。
王頍大器晚成,竟然成为当世大儒,先秦诸子之书,无不熟读,尤其喜欢读些世人所认为的偏门书籍。
因而,他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奇人,世人称其博物
同时,他又熟读兵书,颇有纵横之志,自谓文武全才,每以将相自许。
他是杨谅的主要心腹谋士,杨谅起事之初的诸般大计,大体出自其手。
可惜,王頍虽然才名重世,却不得明主,杨谅空有造反之心,却无用人之能,以王頍大才,空怀怅恨,何得不败?
正如在生命的最后,王頍走投无路时,对他的儿子,说出了对自己的评价和自许。
“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杨谅的另一个重要心腹,是南朝名将萧摩诃。
他们二人,都是当世大才,又真心辅佐杨谅,如果杨谅能善用他们,或者尚有和杨广相抗衡的机会。
非常可惜,杨谅作为统帅,有士,有将,有兵,却都不能人尽其才,有而不能用,等于没有。
杨谅终归没有做帝王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