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斩首之策交恶始,仓皇北顾大国危 (第2/2页)
裴矩在他必经之路上埋伏了军队,半路劫持了史蜀胡悉,将他带到马邑就地斩首。
然后,裴矩向始毕可汗传递情报说:“史蜀胡悉忽领部落走来至此,云背可汗,请我容纳。突厥既是我臣,彼有背叛,我当共杀。今已斩之,故令往报。”
场面话当然说得很漂亮,但事情的真相也不容抹杀。
二国之争,实力为上。
始毕可汗当然知道内中情由,他吃了这个哑巴亏,却又无法立即报复,心中怀恨,从此不再朝见杨广。
始毕可汗从此走向了杨广的对立面。
在隋朝的民众起义风起云涌之际,靠近北方的几个势力,都得到了突厥的支持和协助,这种情势,比之周齐之际,二国竟相巴结突厥,还更具危险性。
但杨广竟然懵然不知。
因为,他周围的大臣全部将不利不好的消息封锁起来,杨广现在已经成了目不见物,耳不听声的事实上的独夫。
他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之下,准备巡视北方。
始毕可汗当然不会放过这到手的肥肉,他准备直接袭击杨广的行营。
但隋朝这几十年对于突厥的渗透工作,并非浪得虚名,隋朝的内应,从突厥传来了始毕将要正面袭击杨广行营的消息。
天要塌了。
杨广军队之中,很多人都对于突厥的战斗力心有余悸,在平原之上,正面硬怼,中原的军队,根本不是突厥人的对手。
何况此次始毕可汗倾巢而出,挟怒而来,更是锐不可挡。
只有一个可能避祸的方法,赶快逃入坚城,固守待援。
最近的大城,就是雁门。
事情紧急,杨广的行营立即驰入雁门城。
齐王杨暕以后军进入崞县,和雁门形成呼应和犄角,以减轻其压力。
突厥骑兵的速度非常快,在杨广入城之后,他们立即对雁门城实行了合围。
杨广看到城外黑压压的,无边无际的突厥骑兵,人生第一次,他对自己,也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怀疑。
这是杨广最危急的时刻,也是他最孤立旁徨的时刻。
雁门四十一城,只有雁门城和崞县,在隋朝手中,这二座孤城,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轻舟,危极险极。
其余三十九城,都已背叛隋朝而归顺突厥。
这种情况并不意外。
因为,这三十九城,大部分都是用来安置突厥一族或是别的战败之地的移民,对隋朝本来就没有很深的归属感,甚至和隋朝有着刻骨的仇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有风吹草动,必然兴风作浪。
雁门区区二城,在几十万突厥骑兵重重包围之中,飘摇如风中的烛火。
因为,雁门城的粮食和守备,根本就不足以支撑打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
杨广的窘迫可以想见,突厥围城之后,全军人心惶恐,为了制作防守器具,甚至到了要拆除民房的地步,更要命的是,城中粮食,只够食用二十天。
孤悬于敌人的腹地,杨广所可倚仗的,只有区区一座雁门城而已。
如何应对?
在战斗未开始之时,就呈现了二种观点,一种是宇文述的逃跑主义,他主张杨广率领数千精锐突围。
但苏威反对,他的观点也得到了杨广的支持:“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岂宜轻动!”
樊子盖也支持苏威的看法,他进一步指出目前绝境之下的应对方案,“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
这显然是老成持重的方案,足以让人看到希望。
萧瑀更是进一步献策,从内部分化突厥之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