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自甘为贼河北叛,道玄之死藏锋芒 (第2/2页)
河北需要真正能打的人去冲锋陷阵。
李渊听取了李世民的意见,任命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又同时下了一道秘敕给副将史万宝。
这引发了悲剧。
很快,河北就传来了非常不妙的消息。
李道玄败亡。
这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
李道玄是御封的淮阳王,是李世民的族弟,也是所有亲王之中,打仗最象李世民的勇猛之士。
他一直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足以称为李世民第二。
和窦建德的虎牢之战,和刘黑闼的洺水之战,在那些所有最危险的战斗中,李道玄都陪在李世民身边,冲在第一线。
他视李世民为偶象,任何方面都学习模仿李世民,尤其是深刻掌握李世民的凿穿战术。
但他毕竟不是李世民。
这一次,他碰上了最骁勇善战的刘黑闼,最要命的是,他还碰上了一个猪队友。
那是史万宝。
如果说李道玄是李世民的迷弟,那史万宝同样也是李渊朝廷中的元老。
他和萧瑀、陈叔达、屈突通一样,代表了李渊朝廷中旧有的秩序,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在虎牢之战的军事会议上,他们展示出强横的力量。
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亲子,如果李世民不是亲自冲杀在第一线的强悍战士,如果李世民不是战无不胜的统帅,虎牢之战,可能根本就无法开打。
李道玄虽然继承了李世民所有的战法和勇气,但他毕竟不是那个天选的唯一,他也没有一支成规模的玄甲精骑。
或者说,他虽然指挥和继承了李世民一部分玄甲精骑的力量,但他致命的败因,却非常简单。
李道玄象李世民,但他不是真正的李世民。
当李世民率领少数的玄甲精骑冲入敌阵,横冲直撞时,他身后的大部队,是誓死前冲,有死而已,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气,是必胜之道。
但李道玄有样学样,却成为他取死之道。
史万宝是李神通的老战友,老部下,当年在关中和李神通一起在户县起兵,迎接李渊入关。
他确实是李唐王朝的元老,也很有资格倚老卖老,他完全不当李道玄一回事。
下博之战,李道玄最后一战。
他率兵三万和刘黑闼对阵,他也象李世民一样,先行率领骑兵直冲敌阵,然后命令史万宝立即全军跟进。
但此一时,非彼一时。
一是刘黑闼军中增加了突厥人的骑兵,已经可以和李道玄的骑兵正面对抗,二是史万宝根本就不认李道玄这个主帅。
当他看到李道玄深入敌阵时,他轻描淡写地对部下说:“我奉手敕(李渊的命令)云,淮阳(李道玄)小儿,军事皆委老夫。今王轻脱妄进,若与之俱,必同败没,不如以王饵贼,王败,贼必争进,我坚阵以待之,破之必矣。”
显然,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裂缝,已经影响到了军中。
于是,史万宝和全军眼睁睁看着淮阳王李道玄在刘黑闼军中被斩杀。
史万宝期待的胜利和士气没有来,相反,李唐军队看到主帅如此惨死,心有戚戚,他们第一次失去了斗志。
刘黑闼乘势掩杀,史万宝全军覆没,他只身逃归。
李道玄死,年仅十九岁。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时,痛彻心扉,也许他也知道,某种程度上,李道玄甚至是死于自己之手,他痛彻心扉,流泪不止地说:“道玄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众,心慕效之,以至于此。”
史万宝的背后靠山是李渊和李神通,此战之后,他在军中的活动,似乎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却依然上升到民部尚书的高位。
史万宝一直活到贞观年间,但非常吊诡的是,似乎没有留下确切的时间。
下博之战,最大的受益者是刘黑闼。
李唐在他的老巢洺州,总管是庐江王李瑗,他第一时间弃城逃跑,而刘黑闼在短短一旬之间,尽复他以前在河北的土地。
但河北虽乱,却只是回光返照。
从实际上看,刘黑闼再也无法掀起多少风浪,他的执政基础已经动摇,他再也找不到那些和他一起生死与共的兄弟和手下。
失人心者,失天下,河北期待新的英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