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唯一的支柱 (第2/2页)
当然,王导的成功,除了脑袋和嘴皮子,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背后的实力,王导的背后有一个手握兵权的堂哥王敦。
王敦不止是一个武将,还是皇家亲戚,人家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正宗的驸马。先前跟着几个王爷混,因为是外戚,也没咋滴。后来把几个王爷都混没了,就跑到江南跟司马睿混,等到司马睿上位,王敦就成了嫡系,手握兵权,镇守江州,既防江北,又镇江南,是司马睿和王导的坚强后盾。
作为回报,司马睿不仅给了王导和王敦高官厚禄,还重用了不少王家的人,时人传出佳话:“王与马共天下”。在外人眼里,君臣和睦,朝廷稳固,可在司马睿眼里,却满是憋屈。
憋屈来自王敦,这个手握兵权的皇亲国戚,慢慢开始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不但指挥不动,还时不时偷偷瞄一眼皇上的位子。
之所以偷偷瞄,是因为王敦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去抢,除了王导不支持,还有南北门阀大户的反对,当然,更重要的是司马睿还有别的亲信让王敦忌惮。碰上这么不靠谱的亲信,司马睿不得不防。
让王敦忌惮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江北的祖逖,另一个是江南的周访。
祖逖当初啥也没有,就一个官衔,赤手空拳去江北,才几年的时间,就把中原收复的差不多了,连后赵的石勒都不敢惹,还时不时的讨好一下祖逖,这本事,远远超出了司马睿的驾驭能力。这个小心眼的皇帝,担心驾驭不了就使短,派个将军去制约。
派去的人看着还可以,聪明机智,勇猛果敢,可惜不懂战略。一出手就把祖逖精心规划的棋局搅个稀烂,就这样活生生愁死了祖逖。
周访出身寒门,世居江东,凭本事一路打到上层,而且有“三定江南”之功,能力强,威信高,忠心耿耿。唯一的缺点是年龄偏大,比王敦大了六岁。周访早就察觉王敦不地道,所以一直屯兵备战,使王敦不敢轻动。只可惜苍天饶过谁,当然是坏人。老天把周访带走了,却留下了王敦。
祖逖和周访走后,司马睿又培养了两个亲信,不但没吓住王敦,还给了王敦借口。因为王敦造反的口号是“清君侧”。当然,司马睿很清楚,这么明显的借口,连傻子都能看出来,估计也就当年的汉景帝看不出来。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喊的口号就是“清君侧”。汉景帝一惊,挥泪砍了晁错。当时就有人说:“这些人为了造反,筹划那么久,难道就为一个晁错吗?所以杀不杀晁错,他们都会反。”一语中的,晁错死后,造反继续,汉景帝后悔莫及。前车之鉴,不可重覆。
“清君侧”的王敦带着叛军一路杀向建康,司马睿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尽管发了檄文,可作用不大,毕竟是顶层内斗,下边人也不敢乱掺和,何况还是两个北方人掐架,所以更多的是吃瓜群众。当然,还有一些是墙头草,一会支持这边,一会支持那边,反正外围喊喊口号,也伤不了元气。
这场厮杀,唯一受累的就是王导,那段时间,王导领着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天天到台城请罪。就连手下人都怂恿司马睿杀了王导,可看着这个唯一的朋友,从洛阳就陪着自己一路走来,司马睿始终没有下手,甚至没有怪罪王导。毕竟,王导也真心反对王敦。
掐架结果,司马睿投降,不过王敦没敢要他的皇位,只是架空了司马睿,朝廷内外从新布局,等到一切安排妥当,王敦返回武昌,开始遥控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