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再建奇功 (第2/2页)
当拿到吴天佑的捷报时,洪仁玕先是一愣,脸色是喜忧参半,有点哭笑不得的味道。喜的是,经此一役,干王殿臣又添一大功,成为继英殿、忠殿之后,太平军的又一主力集团。
缴获如此多水军装备,水师的战力有望恢复不少,而且整个庐州、安庆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稳定。忧的是,这小子太能打了,这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仗。
估计连英王、忠王也未必有这本事打赢,竟然硬生生让他打成大捷。这样下去,自己还能不能控制得住都是问题。
干王仅仅犹豫片刻,就立即动身去天王府向天王报捷。不报不行啊,这么大的事,右军诸将及左军主将杨辅清等都一清二楚的,瞒是瞒不住的。
天王洪秀全闻讯大喜,赐封吴天佑为天三金洪天蓉的驸马,称“天三驸马”。(历史上的三驸马是徐朗,不过现在没他什么事了)。并下旨令其父顾王吴如孝携子觐见。
吴天佑带着缴获和俘虏,全军撤至枞阳修整。
考虑到库存里仅剩300来支卡宾枪,1200来支恩菲尔德步枪,其余全是冷兵器,吴天佑暂时不考虑扩充战斗部队。
在被浮的1万3千人中,有4300多人是原来太平军的降清士兵,全部编入军需部辎重队。其他8700多人属原湘军水师,以2千人一队,组建四个建设队,装备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交由幕府管理。其余700人配给炮兵旅组建一个运输队。
分配完成后,各部队、各直属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吴天佑则在军部召集覃超、贺黎明杨文才、陈观堂四人一起秘密开会。
“这次我军大破湘军水师,缴获大量的钱财。可偏偏这些都是韦志俊他们右军多年积攒下来财富,有点麻烦。我不打算归还,也不想上缴。大家合计合计,有什么好办法。”
“知道缴获大批钱财的很多,可具体多少就没几个人了。我们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军需部长陈观堂首先出来说话。
“怕是不妥。普通人是不知道多少,可右军那帮人怕是瞒不过。”贺黎明说道。“我觉得,既然瞒不住,道理上我们很难全部留下。不妨和右军谈谈,彼此妥协妥协。”
“不行,和右军妥协,我能留下一半就烧高香了,这损失太大。”吴天佑想都不想就拒绝了这个提议。
“既然道理上讲不通,军帅,我们不如来横的,就是打死不认。我倒想看看,他们能拿我们后十三军怎么着。”覃超开口建议。
吴天佑眼睛一亮,这倒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如果没有好提议,就它了。接着一眼扫到杨文才,见他正低头沉思。
“继武想什么呢?你可是一言不发,这不是你风格哦。”
杨文才抬起头,整理一下思路缓缓说:
“军帅,下官也认为这事瞒不住。我赞成覃指挥使的说法,死不认账。但道理我们也能说通的,从韦志俊把这些钱搬到船上起,就和右军没有半毛钱关系了。我们是从清妖手里缴获的,就是我们的。谁来说也没用。”
这死不认账的主意怕是现在能想到的最靠谱的办法了。如果真是被别人拿到证据了,再去说理也不迟。后十三军需要扩军、发展,这些钱实在太重要,那怕行险也值得一试。
庐州府治合肥,英王府邸内战将云集,吴如孝、刘玱琳、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蓝成春、吴天佐等均在场。吴天佑因驻军枞阳,也接到会议了通知。
等他到的时候,诸将的目光齐刷刷的射去,争相目睹这战争妖孽长什么样。一看之下,咝——众人心里仍是感叹不已,真年轻啊,估计毛都没长齐。
随着一声“英王驾到”,英王气宇昂昂走进大堂。众将急忙上前跪拜行礼,“末将祝英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兄弟免礼。”陈玉成摆了摆手,诸将礼毕起身,分列英王左右。
“诸位,最近我军接连获胜,天京局势也已缓和。如今我军是兵精粮足,士气正旺,战意十足。反观清妖,连番大败,这次在池州叛乱,又被消灭了1万7千人,可算是伤了元气了。此时,正是我们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有利时机。
最近,湘军在宿松一带,再次曾兵3万,宿松湘军接近6万之众,攻击我太湖的意图十分明显。此次招大家前来庐州,主要商议出兵的事。各位都谈谈,怎么打。”
片刻沉静后,顾王吴如孝站出来说:
“启禀英王,卑职认为太湖居战略位置重要,不可有失,否则安庆将不得安宁。应当集重兵驰援太湖,于太湖附近与湘军决战。湘军新败,我军则士气正旺,此战必能战而胜之,宿松亦可唾手而得。”
赖文光此时站出说道;“启禀英王,下官认为,应该集结重兵,在宿松于湘军作战,把他们赶出安徽。”
其余人纷纷起身发言,有说固守太湖待援,主力攻击敌后侧,断其退路;也有说攻击湖北黄州、武汉的,迫敌回援的等等,各抒己见,各不相同。
到最后,就只剩吴天佑一人没发言。英王扫了一眼,发现他就呆呆地站在那里,双目内敛,不喜不怒,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心道,你小子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啊。
见到无人再发言,英王只得点名。“天三驸马,你认为我军此次该怎么打?”
吴天佑闻言,立即出列拱手行礼道:
“禀英王,末将还未想好。末将从军不久,在英王、各位前辈和我父兄面前,就不发表意见了。在这里,我就表一个态,英王指到哪,我后十三军就打到哪。”
众人闻言,包括他父兄,都愣住了。心道,小子,你想干嘛呢。
其实,吴天佑不发言,是因为他确实不想说。
在他看来,包括英王、他父兄在内,在场所有的将领都没看清局势,犯了战略性的错误。湘军战力强于太平军,所以每次大战,太平军都是以多打少,战损和消耗都要比湘军大。
而太平军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湘军背靠的大清国来说,是没法比的。和湘军死磕拼消耗,被动挨打不说,也是必败无疑。
太平军此时的战略,应该是西守东攻、北防南进,进攻战力低下的满清绿营兵,迅速夺取富庶的江浙一带,扩大天朝的控制区域,增强自身实力,方可一战。
可是,这些能说吗?不想死就只好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