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他的秘密 (第2/2页)
这种情况下,陈煜成实在想不通,他爷爷安排他和江瑾言去农村插队的意图是什么?
他爷爷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教导他要多读史书,说什么史书是很有用的东西,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史书里找到,比如说汉初、明初的历史,就值得精研。
陈煜成没听懂他爷爷这番话的意思,不明白这和下乡插队有什么关系,但他还是决定听爷爷的话,以后多读史书。
正当陈煜成心里琢磨着,要不要多买一些史书,带去农村的时候。
他爷爷突然又来了一句:史书也是最没用的东西,因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
陈煜成茫然不知所措的看着他爷爷,不知道史书这东西,自己到底是该读呢,还是不该读呢?
他爷爷没有作答,只是不耐烦的挥挥手,让他赶紧滚蛋。
后来,陈煜成读了不少史书,但他好像是白读了,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
不过,他从发小江瑾言那里,知道了一个秘密,从而得到了部分答案。
江家之所以要安排江瑾言下乡插队,很大原因是因为江瑾言留在京城不安全。
原来,江瑾言的父亲不是失踪了,而是死了,而且死的很惨。
十几年前,满腔报国之心的江父,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执意带着新婚妻子,漂洋过海,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当时,“鸣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虽然江父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但在为人处世上还欠缺些火候,还不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道理。
人家让他提意见,他还真就提了。
结果,他就被送去大西北劳改了。
前两年还好,他虽然身陷囹圄,但还可以与外界保持正常通信,靠着家人每月给他邮寄的物资,他熬了过来。
到了第三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江父以及他的很多狱友,都无法像以前那样,收到家人的物资。
得不到家人的接济,这就意味着,江父他们只能靠劳改农场发放的口粮维持生计。
可偏偏那时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外面的很多人尚且食不果腹,何况是失去自由的江父他们。
那时,江父他们的口粮,从每月四十五斤原粮,降降降,降到了每月十斤原粮。
每月十斤原粮,折算下来,每天就只有三两左右的原粮。
原粮是指未经加工,带有皮壳的粮食。
这种粮食,可想而知,营养价值非常有限。
一个成年人,每天只吃三两原粮……会死的。
江父他们都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但他们在生死关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部分人认为,自己都已经混到这鬼地方了,早就已经名声扫地了,既然如此,再背上一个畏罪潜逃的罪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改写的,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机会成为胜利者,改写历史,为自己正名。
所以,这一部分人选择了逃走,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活下去。
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自己一生清清白白,容不得有任何污点,绝不可以背负畏罪潜逃的罪名。
所以,这一部分人选择了留下来,宁死也不肯逃走。
就是在那个时候,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江父失踪了。
某些人就说,江父这是畏罪潜逃了。
几个月过后,大西北那厚厚的雪终于化了,大地也终于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直到这时,才有人发现,江父倒在了猪圈前面。
某些人又说,江父这是偷奸耍滑,想要偷猪食,结果偷食不成,反被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但事实上,那个猪圈已经闲置了很久了,里面早就没有猪了。
没有猪,哪来的猪食给江父偷?
某些人便说,如果江父不是被饿死、被冻死的,那他就是自行了断的,他就是自绝于人民。
总而言之,在某些人看来,那么多项罪名,总有一项适合江父,毫无疑问,江父就是罪人。
在这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家庭出身成了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个罪人父亲,孩子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宣告结束了。
为了江瑾言的未来,江瑾言的母亲忍着巨大的悲痛,登报与深爱的丈夫断绝关系。
然而,江母都已经做到这一步了,某些人还是不肯放过他们母子,想要借着如今的“东风”,拿他们母子做文章,最终达到扳倒江老爷子的目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江老爷子和江母商量过后,紧急安排江瑾言下乡插队,希望他能借此机会,远离正值多事之秋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