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民族自信 (第2/2页)
这个在华国民间流传了千年,却名不见经传的用品,在近现代基本消失。穆兰在博物馆的纪念品处拿起一个仔细观察了一下,看见几个单词,“made in china”,穆兰不由弯唇,却笑不出来。
出了生产地的竹夫人,估计大半的华人都认不得。
走出博物馆,穆兰在街道上走了一会儿,看到前面一个铺面时不时有人进出,进出的人穿着都比较好,穆兰看了一眼铺子的招牌,原来是一家东丽传统医馆。
穆兰想起,几十年前的中医与东医之争。东丽国在几十年前将《东医宝鉴》成功申请载入世界记忆项目名录前,这个争端在国内吵得火热,之后在华国也不了了之。
这本《东医宝鉴》是大约600多年前,有二十五卷,二十五册,分内景篇﹝内科﹞、外形篇﹝外科﹞、杂病篇、汤液篇﹝药学﹞、针灸篇五大部分。
全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纂辑自华国古代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证类本草》、《圣济总录》、《直指方》、《世医得效方》、《医学正传》、《古今医鉴》、《医学入门》、《万病回春》、《医学纲目》等80多种。
“纂辑”的另一说法其实也可以说是抄录,换言之,《东医宝鉴》就是转抄引述80余种华医典籍的图书。
这也是华国民众对东丽国当时为此书申遗不满的重要原因。
穆兰觉得,将他国文化编纂后作为自己国家的经典,确不可取。但现代东丽国在东医发展和东医在其国内的地位,则源自于东丽国的正确管理方式。
早在东丽国初独立十年不到的时候,就将自己传统的东医编入了国民医疗体系,之后又采用西医的管理方式,将东医的学习、认证规范化起来。
在东丽国,东医专业本科学制六年,考取难度极大。当然东医执照也非常难考取,这表现了全民对东医的认可,也使进入东医行业的人在同龄人中属精英阶层。
东医社会地位高、收入更是不菲。这和华国的现状有着巨大的区别,先不说,百年前,西医进入华国后,华国人自己开始抛却华医,甚至还有什么万人申请灭华医的运动。
前几十年,捧着西医踩华医的行为确实是不可否认。近几十年,随着华医在海外的兴起,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家开始意识到华医的意义,但扶持方式仍有欠缺。
几十年前华医药材的生产基地,因着扶贫和乡村振兴,开始大量建立,解决的并不是华医崛起的根本,华医人才的数量和民众能切实感受、真心体验后的认可或许才是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十多年来华医已进入医保体系,且提高了华医报销比例。不过,华医诊疗主要在基层医院或医疗中心。实际上看诊人次还远远不到西医的十分之一。且在人才储备上,还远远不够。
华国现在的华医大学只有不到四十所,无一进入国家一流高校行列。而几十年下来,加上之前近二十年的断代,如何在全体民众心中重新树立起对华医的认可和信心也是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