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张存敬威震河北 刘季述废黜昭宗 (第2/2页)
韩建待之甚厚,然而犹豫不决。李愚坚辞而去。
神策军右军中尉王仲先,为人聪明,性情严苛,深知两神策军多年弊病丛生。自从出任右军中尉,稽查军中历年的钱粮财物账目,查出大量贪赃枉法官兵,一律军法从事。案犯皆被毒打,并追索赃款,军中惶恐不安。
神策指挥使孙德昭,之前为盐州雄毅军使,调入京城不久。因刘季述擅自废立,心中不平,常有愤言。
崔胤微有所闻,即令判官石戬,秘密结交之。每次饮酒,孙德昭都为唐昭宗的遭遇痛哭流涕。
石戬道:“自上皇幽闭,上至中外大臣,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咬牙切齿。叛逆不臣者独刘季述、王仲先等数人,公若能诛此二人,迎上皇复位,岂非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若再狐疑不决,恐此功必将为他人所夺。”
孙德昭且泣且谢道:“德昭不过一个小校,国家大事,怎敢擅行?若宰相大人有命,德昭何惜一死?”
石戬立即回去告诉崔胤,崔胤割衣带为书,令石戬转授孙德昭。
孙德昭又秘密联络右军都将董彦弼、周承诲等,拟至除夕举事,伏兵安福门外,掩捕阉宦。
是时已为光化三年,公元900年的暮冬腊月了。
残年已届,宫廷内外,统是团圆守岁,畅饮通宵,唯有孙德昭等部署军士,分头潜伏。
光化四年,即是公元901年,正月初一。
天色微熹,鸡刚报晓,神策军右军中尉宦官王仲先驰马入朝,刚到安福门外,孙德昭马上跳出来,麾动兵士,将他拿下,趁手一刀,砍作两段。
王仲先名为仲先,有个“先”字,自然先诛。
孙德昭提了王仲先首级,赶到少阳院,叩门大呼道:“逆贼已诛,请陛下出劳将士!”
何皇后正与唐昭宗对泣,骤闻呼声,还不敢相信,说道:“逆贼果诛,首级何在?”
孙德昭急忙将王仲先首级,从穴中递入。
何皇后壮着胆子,提了人头,给唐昭宗看,果然是王仲先无误。于是大家破门而出,崔胤也已到来,奉唐昭宗御长乐门楼,自率文武百官称贺。
周承诲那边也早已擒住左军中尉宦官刘季述、枢密使王彦范等,押至楼下。
唐昭宗正欲开口诘责,已被各军士用棍棒乱打,打成了一团肉泥。
另一位枢密使薛齐偓投井自尽,被士兵搜出枭首。
遂灭四人家族,诛逆党二十余人。
宦官奉太子李裕躲避到左神策军,献还传国玺。
唐昭宗道:“裕儿尚幼弱,为凶竖所立,不足言罪,可还居东宫。”乃废其太子位,降为德王,仍复原名李裕。
又命将刘季述同党,左右神策军副使李师度、徐彦孙等赐死。
赐孙德昭皇家姓名为李继昭,遥兼静海节度使;
赐董彦弼皇家姓名为李彦弼,遥兼宁远节度使;
赐周承诲姓名为李继诲,遥兼岭南西道节度使。
三功臣均加同平章事职衔,仍留掌宿卫,三人各值班十日始出还家。
唐昭宗对他三人赏赐丰厚,使府库一空,时人号为三使相。
进崔胤为司徒。崔胤坚决辞让,唐昭宗待崔胤越加优厚。
朱全忠(朱温)得到消息,令将进奏官程岩,打断双腿,与刘希度、李奉本三人一起,槛送京师。
唐昭宗下令,将三人绑缚市曹,斩首示众。
加封朱全忠(朱温)为梁王。
李振,乃是大唐名将李抱真曾孙,曾经担任金吾卫将军,朝廷任命其为台州刺史,恰逢浙东变乱,无法前往,乃投奔汴梁,献计于朱全忠(朱温),朱全忠(朱温)颇为看重。之前已经任命为节度副使。
至此,梁王朱全忠(朱温)对李振,越加另眼相看。
近年来,宰相参加延英殿御前会议时,枢密使宦官也一并出席,时时与宰相争执。
宰相会后宣布旨意,枢密使往往否认,说皇上不是这个意思,宰相不得不一再修改,由此朝政日乱。
唐昭宗下令,恢复宣宗时制度,宦官不得干涉朝政,待宰相奏事完毕后,枢密使宦官才准上殿,听候旨意。
李茂贞闻唐昭宗复位,特自凤翔入朝祝贺,诏封他为岐王,守尚书令,遥兼同平章事。
此次无功加封,更令李茂贞跋扈。
宰相崔胤、陆扆,联名上疏,谓:“国家祸乱,皆由宦官典兵,乞令臣崔胤主左神策军,臣陆扆主右神策军,使得宦官无从专擅,诸侯亦不敢冒犯,皇室恢复尊严。”
唐昭宗犹豫不决。
李茂贞闻了此言,大怒,说:“崔胤等尚未夺得兵权,就欲翦灭诸侯!”遂大加反对。
唐昭宗乃召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三人入商,三人同声说道:“臣等累世在军中,未闻书生可为军帅,且禁军若属南司,必多所变更,不若仍归北司为便。”
唐昭宗对崔胤、陆扆二人道:“将士们不愿隶属文官,卿等不必坚持。”
于是命枢密使韩全诲,凤翔监军宦官张彦弘为神策军左右中尉,二人皆曾担任凤翔监军。
另用宦官袁易简、周敬容为枢密使。
前任枢密使宦官严遵美,已经致仕,再征召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严遵美辞让。
李茂贞辞行还镇,崔胤因担心宦官掌握神策军,自己无法把控,可能随时发生灾害,便与李茂贞商议,令留兵三千人,充作宿卫,监督宦官。
李茂贞允诺,令养子李继筠为将,率三千人留京。
左谏议大夫、万年人韩偓道:“留此兵必为国患。”
崔胤道:“此凤翔兵不肯走,非我留之。”
韩偓问道:“然则为何召他?”
崔胤不能答。
韩偓又道:“可速令其返回原镇,家国皆可平安。”
崔胤不从,但日思裁抑宦官,削除内患。
梁王兼宣武、宣义、天平三镇节度使朱全忠(朱温),已经控制河朔、河南诸镇,再将目光,关注河中府,意欲取得护国军,进一步克制河东李克用。
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正月十六日。
朱全忠(朱温)召集诸将训话道:“护国节度使王珂,乃是蠢材,依靠老丈人李克用,自以为高枕无忧。自晋阳到汾州、晋州、绛州、河中府,就像一条长蛇,我要从中间将他斩断,麻烦诸位,给本王把王珂绑来汴梁。”
次日,派张存敬率大军三万,作为先锋,自汜水渡过黄河北上,顺含山小道,奇袭绛州、晋州。
朱全忠(朱温)亲自率主力大军,尾随在后。
八天后,张存敬军急行军抵达绛州城下。绛州完全没有戒备,刺史陶建钊大出意料,勉强坚守两日即降。
再过两天,晋州刺史张汉瑜亦降。
三个月前,张存敬威震河朔,天下震动,绛、晋二州军队魂飞胆丧。
朱全忠(朱温)命大将侯言,率军两万,镇守晋州,切断河东与河中之间的道路。又派大将何絪镇守绛州。
朝廷恐朱全忠(朱温)西入蒲津关,颁诏和解。
梁王朱全忠(朱温)当然拒绝。
王珂困守河中府,派使节从小路翻山去往河东求救。可是侯言已经驻军晋州,切断道路,河东援兵无法南下。
王珂妻即是李克用女儿,致信李克用道:“女儿随时可能被敌人俘虏,父亲怎能见死不救?”
李克用回信道:“我军人少,敌军人多,前进则与我儿同死!如果无法坚守,不如与王郎率全家回归朝廷。”
王珂无奈,又修书向李茂贞、韩建等求救,书中略云:“皇上刚刚返回京城不久,下诏命各藩镇和解,勿要互相进攻。而今,梁王朱公不理,率先攻击我军。护国一灭,则镇国、匡国、静难、凤翔都难自保,而皇帝宝座,也将为他所有。请诸位大帅紧急救援河中,协防潼关。王珂不才,但求能在西方边陲,赏赐一个小镇,安度残年。愿意双手将河中府奉上!关中安危,朝廷安危,在诸君一念之间!”
然而李茂贞、韩建缺乏远见,又畏惧朱全忠(朱温),竟然没有任何回应。
二月二日,龙抬头。大吉。
张存敬率军从晋州出发,四天后抵达河中府,开始围城。
王珂无奈,打算投奔京师。
不料,黄河浮桥损坏。河面上,流冰互相碰撞,堵塞河面,船只难行。王珂全家数百人,准备于夜间登船,亲自吩咐守城将士做好准备,可是军心已经涣散,无人理睬。
牙将刘训,半夜进入王珂卧室。
王珂大惊道:“你要造反?”
刘训脱下上衣,令部下士兵将自己绑起来,进来道:“大帅如果怀疑末将,请先把末将杀了!”
王珂这才打消顾虑,道“事急了!怎么办才好?”
刘训道:“自古人情险恶,人心势利。倘若夜晚登船,秩序混乱,大家都来抢先登船。只要一夫发难,我等就死无葬身之地。不如明天早上再晓谕军中,至少还有一半人愿意追随大帅。否则,先向张存敬表示愿意归附,作为缓兵之计,下一步怎么做再看情况。”
王珂然之。两天后,城上升起白旗。王珂派人携带护国节度使符节、令牌、印信等,向张存敬投降。
张存敬令他立即打开城门。
王珂派人说:“我家跟大王,有两世的交情。请大帅稍稍退兵,待大王驾到,我亲自把城池交给他。”
张存敬遂派人通知朱全忠(朱温)。
梁王朱全忠(朱温)这时已抵达洛阳,大喜,传令众军加速前进。三天后,抵达虞乡,哭着祭拜王重荣墓,表示哀悼之情。
河中府人皆感悦朱全忠(朱温)。
王珂准备双手绑到背后,行牵羊之礼,出城归降。
朱全忠(朱温)急派人劝阻说:“你的父亲乃俺舅舅,恩情似海,焉能忘怀!表弟如果这样做,将来九泉之下,俺怎么有脸见我舅舅!”
王珂遵命,以平常礼节,参见朱全忠(朱温),二人当年在河中府曾经见面,当时朱全忠(朱温)刚刚投降唐朝,拜王重荣为舅舅,认王珂为弟弟,转眼已经快二十年了。见第二十六回。
王珂当年还是个小孩,现在已经是孩子的爸爸了。朱全忠(朱温)当年,刚三十岁,现在已经年过半百,头发已经花白了。二人当下双手紧握,暂时把一切忘到九霄云外,只倾诉十九年前的往事,唏嘘不已。
二人并辔入城。
又一大镇归了朱全忠(朱温)。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