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www.95mf.net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明空心语 > 视角法则(十一)第3小节

视角法则(十一)第3小节 (第2/2页)

用视角学语言来表述,心即是“心-视角”,物即是“视界-世界”。用心若镜,即是如镜之视角。若、如,皆比喻意,不可执实。心,本无形体,本无实质。视角亦如是。用心若镜,用,即是妙用,此用为超越智慧之用,为超越视角之用。此超越智慧之视角,若镜之明照之性,只是明察、明觉、明照,而卓然独立,了无挂碍。

将心以“心-视角”来代替,将物以“视界-世界”代替,来看看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先说普罗大众的通常情况。一般而言,甚少有人去关注“心-视角”,而是六根齐发,齐齐灌注于“视界-世界”,深陷于世界的罗网之中。世界是无限的,是没有边际的,是没有尽头的,领域、广度、深度、维度皆无限。所以,如果你想要遍尝世界之味,穷尽世界之“极”,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深陷于世界的罗网而迷途不知返的原因所在。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清了这一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世界无尽,知也无涯。“知”,不仅仅是知识,还代表求知,代表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深处即是欲望。欲望的深渊没有涯际。在无尽的世界里,追求无尽的知识、欲望、体验,就很难不掉进沉迷的深渊、牢笼、苦海。

有智慧的人,则不仅要“为学日益”,同时更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无不为”,即是“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心如明镜,世界则犹如映在镜中的影像,花来照花,树来照树,人来照人,事来照事,照而无执,不送不迎,不恋不留,永远安住于当下,鲜活于当下,明照于当下,清净于当下。

“故能胜物而不伤。”智者用这种智慧的视角面对“视界-世界”,就能超越“视界-世界”而不被“视界-世界”的幻相所迷、所陷、所困、所伤。胜物,胜,即为超越之意。超越即是真正的胜利。能够身处于万物之中,以万物为己用,同时超越万物,不被万物所拘,即为胜。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智慧境界,才能胜任在红尘中示现大道、传承大道、弘扬大道的使命。此为胜物之引申意。这即是庄子“通达之道”智慧之理。

那么“事”上该如何实践,以实现这样的智慧境界呢?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真的是极简主义的大宗师!其理以“镜”之一字便已道尽,其事以“静”之一字更已道尽!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智者总是善于妙用比喻,“用心若镜”的比喻很妙,以水之静明譬喻精神,同样如是。当水面完全静下来的时候,就成了一面“明镜”;当精神(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也会变成一面“明镜”。这就是以水喻心的巧妙之处。水是灵动的,心也是灵动的,止水如镜,止心亦如镜。此“镜”,静而不失灵明,即“明镜”之意也。

圣人之心静乎!一个“静”字即是“事”功之要诀。此静亦有不同的阶段:安静、平静、宁静、定静、清静、虚静、空静、明静、灵静、寂静。此静能够空寂而灵明,灵明而空寂,即为圣心之静。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鉴,不仅有镜之意,还有明察之意。万物之镜,这里的“镜”,同样有监察、鉴察、借鉴之意。鉴与镜,同时还有照耀之意。究竟超越的智慧之心、空寂灵明的如镜之心,映现天地万物,朗照天地万物,明察天地万物,超越天地万物。

如是,理与事,知与行,即实现了完全合一,“镜心”或“心镜”即功成矣。这就是庄子所开创的“通达之道”。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心镜”或“镜心”,其实正是“心-视角”的高度浓缩。其中“心”代表生命的本体,而“镜”代表超越的智慧视角。“心镜”或“镜心”,即是生命本体与超越的智慧视角的完全合一。在这个智慧境界中,心就是镜,镜就是心,生命本体就是超越的智慧视角,超越的智慧视角就是生命本体。由此我们才可以说,这种超越的智慧视角是生命的本体智慧,是生命本有的智慧。

从“静心”到“镜心”的训练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生命本体智慧的过程。用视角学的语言来说,这个过程即是“心-视角”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静的过程,即是净的过程,即是损的过程,即是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镜”即是对达到无为、究竟超越后的智慧境界的譬喻。对于这种譬喻,我们要领会其精神,而不要执着其名相。

为此,庄子还特别开示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镜心”或“心镜”,是彻底无私无我的境界,是彻底无为无执的境界,是彻底无名无相的境界,是彻底自在逍遥的境界!庄子之“镜心”,亦如佛陀“指月之指”,见月而离指,得意而忘言,可矣。

佛道圣人虽然示现不同,其心亦有共通之处。佛之五种智慧中的“大圆镜智”与庄子之“镜心”,亦可比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正可谓——

南华觅知音,镜智鉴镜心。

一曲逍遥游,请君侧耳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