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www.95mf.net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 第89章 奇妙之旅自然行(30)

第89章 奇妙之旅自然行(30) (第2/2页)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就是灵魂,魄就是身体,所以老子第一句话就问“你的灵魂跟你的身体能不能融为一体,彼此不分开”。就是告诉我们身体要听良心的话,做事要凭良心。只有凭良心,才能够把自己从偏道上拉回来,回归正道。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的身体是很柔软的充满弹性,他的呼吸平和自然。但是人慢慢长大之后我们就越来越不柔软了,没有弹性了,反而越来越僵化,也失去了婴儿那种平和自然。身体上不再柔软,精神上也不再柔和,就像那个木头越来越干枯一样,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一个人越固执,越僵化,越没有弹性,他就越危险,越痛苦。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览”就是观的意思,这个“观”很厉害,不是单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透过精神去体验,你就能领悟到更深入的东西,所以很玄,叫做“玄览”。

涤是洗涤,除是清除,你要把心里的杂念、妄念清除掉,你才能透过精神去体验更深层的信息。“能无疵乎?”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主观偏见当中。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无为”是什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君王治理国家更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无为”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妄为。

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做的很多事,自己认为很重要,自己认为很合理很有意义,但最终往往是自找麻烦,就是因为没有顺应自然。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曾教授说“天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五官之门与外界接触,观察外物;另一个是内观,感悟自己的良心在告诉我们什么。

所以一个人在外界遇到事情,要回头感悟一下良心给自己的指示,凭良心去做,那你就知道该做什么。

“能为雌乎?”就是说感官和外界接触,要守柔守静守弱。良心在里面给我们启示,但是外面的各种事物它会诱惑我们,一旦挡不住诱惑就会抛弃良心的呼唤。所以打开感官之门的时候就要守静守柔守弱,这样就能摒弃诱惑。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当自己的心智非常通达明白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资讯你都掌握了,这个时候你能够不用智巧吗?能够不耍心机吗?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辐条环绕着一个车毂,有了车毂的空虚部分,才使得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

揉捏陶土做成器具,在它的空虚处,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才有了器具的功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住人的功用。

老子以物喻道

杯子里装满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怎能听进别人的。请倒掉空杯子里的水,杯子空了,才可以往里面装东西,过满,它则往外溢,人生与自己的心灵亦是,空则获,满则损。

人天生诚实,所以不要被人套话,交浅不言深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确定的用途。“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个事物的妙用来自把它的“定用”无掉。

道家的智慧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着。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这就是去执。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开了生命实践。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总会说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形形色色,弄得我们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楚。耳聋也不是说耳朵真的聋掉了,而是一种状态。这个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没有味道,就叫爽。“令人心发狂”,疯狂的追求,会令人丧失掉理性。人一旦放荡以后,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了。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看到奇石异宝,人们一般会行为不端,有的人还会误入歧途。。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道家修炼有四个字“修内堵外”。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叫做宠辱若惊。人得宠的时候,肯定会心存恐惧,因为这很难得,觉得自己不能失宠,一失宠就糟糕了。比如,以前的宫廷,尤其是后宫里出现的乱子,多数是因为受宠的跟失宠的争夺导致的,惊险万分,残酷不仁。我们一般的说法是宠为上,辱为下,老子却不这样看。

老子没有说什么宠为上,辱为下,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宠为下。宠对我们来讲,是不好的事情。比如,我们很多小孩被宠坏了,我们很多干部被宠坏了。历史上被宠坏的,最可怜的就是和珅。和珅刚出道的时候,他是最反腐败、最清廉的。可是被乾隆宠成了大奸臣、大坏蛋、大腐败。那当然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了,这样才叫作真正的宠辱若惊。

老子告诉我们,有人提拔你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因为那绝不是好事情。一开始提拔你,没事;再提拔你,没事;继续提拔你,你的麻烦可能就来了。如果他不提拔你,你根本不会有麻烦。对于那位要破格录用你的上司,你一定要特别小心。那是不是要拒绝呢?其实也不必拒绝,你赶快去充实自己就对了。“贵大患若身”,意思是我们把它当作自己身体那样重要,才会惊慌。我请问各位:是觉得身体重要,还是人家对你的侮辱重要?是身体重要,还是人家对你的宠爱重要?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的作用,自古以来,一直不断地在重现。道纪,就是道行走的记录,是道的规矩,道的作用,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发展的轨迹就好像是道的记录,我们要按道纪而行。

道是不变的规则,但是现象是万变的。你不要老在现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个不变的规律,按照它去走。??好比读历史,历史是道从开天辟地以来,所表现的轨迹,人把它记载下来。你要去读历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培养两种能力,一是选择能力,二是判断能力。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老实人就叫修道人。那么,修道人是怎么样的呢?老子的形容是非常有意思的,修道人有七大心法。

豫兮若冬涉川。豫跟下面的犹都是动物,因体积太大,行动很不方便,好像很迟钝,其实不是,它是小心翼翼,因为冬天要过河,随时有危险。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你看这个人胆子好小,连走路都是迟豫不决。另一种是明明那么平坦的路,他也小心翼翼。心量不同,解释就不一样。修道人不可能犹豫不决,他只是小心翼翼。因为随时都有陷井,随时都有变数。

犹兮若畏四邻。做很多事情,非常戒慎恐惧,因为怕左右邻居讲闲话。这边说你对,那边说你不对,那你应不应该受到影响呢?我先请问你,修道人要不要在乎别人?你不需要在乎别人,但是你要很在乎别人。这种话不太容易懂。你如果为了戒慎恐惧,为了怕别人说闲话,那就不叫修道人。我用别人的反应来自我反省,我有没有好好管好自己,那才是修道人。差别就在这里。我不愿意干扰我的邻居,不愿意造成他们的困扰,而不是怕他们指指点点。一个是自发的,一个是被动的,里面的差别要清楚。

俨兮其若客。很拘谨、很庄重,就好像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一样。现在有很多小孩子,随着自己的父母去拜访人家。可是到了人家那里,好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到处拿这个,丢那个。这样父母是不是很尴尬?主人也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办好。这就是不够严肃。

涣兮其若释。春天阳光焕发,会把冬天积的那个冰,把它融掉,夏天才有水喝。你到美国加州一看,美国加州哪里有水,但是山上就有冰。大概高山上它都结一层冰,然后慢慢地那个细水长流,那个水就供你一个夏天的使用。那要靠什么?靠春天那个很焕发的阳光的气,使得这个冰慢慢地溶解,释放水下来。这是在说什么呢?就是修道近德,好像寒冰快要溶化时的那种心情。

敦兮其若朴。很敦厚,好像从来没有雕琢的原石一样。一个修道人可以里边穿得很漂亮,但是外面要加盖一个粗布的衣服,不是财不露白,而是不愿意招摇,不愿意刺激别人。我有很快乐的事情,我要看对方的心情好不好,好的话我才可以讲,如果不好的话我就避而不谈。否则引起他那种嫉妒跟怀恨,就不好了。朴是老子很常用的,他是用来代表道的。那个原石没有经过琢磨的,你永远不知道它里面有多么丰富的东西。

旷兮其若谷。很开旷,像广大的山谷。修道人胸襟很宽广,心量很宏大,可以包容各色各样的人,好坏不会形于色,不会疾恶如仇。

浑兮其若浊。很混沌,好像一滩浊水一样。请问大家,浊水好不好呢?一般人总觉得清水才好,实际上“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了,连鱼都活不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修道人内心是很明亮的,只是外面显得很愚昧、很糊涂罢了。为什么要装糊涂呢?这不是骗人,而是一种拘谨、一种自我约束而已。

老实人,也就是修道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三句话各位回去有空好好想一想,马马虎虎不马虎,含含糊糊不含糊,随随便便不随便。这三句话是非常神妙的。

中国人讲马马虎虎是很好的意思,不是坏事,但是马虎就是坏事。做人要马马虎虎,但是不能马虎。含含糊糊不是真糊涂,是装糊涂,中国人最喜欢装糊涂,明明看到假装没看到,明明知道装不知道。但是不能含糊,最后是非是很清楚的,过程是含含糊糊,糊里糊涂。随随便便一点不随便。这里面的学问,大家要好好去体悟。

老实人,是难得糊涂,忙中偷闲,苦中作乐。这个叫做什么?就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切无非自作自受。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虚掉心中的执着,去除不必要的欲念,减少莫名的烦恼,然后使内心保持原来的那种虚和静,这样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原来道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只是自己糊涂,看不见而已。我们常讲的四个字“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知常,违反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丢掉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是在反对圣人、反对智慧吗?当然不是。一个人,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你信以为真,然后自我膨胀,处处强调,处处提出强制性的主张。其实,别人根本不想听。现在的人真可笑,一开口就我强调什么、我们强调什么。要知道,你越强调,别人越不想听。“民利百倍”,意思是说我们互不干扰。因为老天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过不同的生活。“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民为什么没有孝?为什么不慈?就是因为仁义讲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虚伪的。所以不要再谈仁义,他们自然就会回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实际的,否则都是形式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要是搞偷盗,我们怎么都挡不住。这时还跟他讲巧妙,利益,根本就没有必要。巧妙跟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上面,就不对了。“见素”,就是显象人本来的,即与生俱来的那种很纯净的本质。“抱朴”,“朴”,就是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原物,就是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虚伪。少私”,人不可能没有私心,但是要尽量减少我们的私心。“寡欲”,是尽量降低我们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欲念以外的东西。欲念是乱性的,私心是扰心的。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