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平定薛秦(1)——大唐烟尘在西北 (第2/2页)
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之人,性情都比较粗野鲁莽,薛仁杲就是这样的一介武夫。况且,薛举、薛仁杲父子出身草莽,没有多少文化,也根本不懂得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相反,这父子二人都是贪婪无度,嗜杀成性。
比如,薛仁杲每次外出作战,攻下一城一地,都要进行血腥的杀戮,屠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仅如此,薛仁杲还将这些人的妻妾,据为己有。烧杀劫掠这些事,薛仁杲可以说是没少干。
还有一次,薛仁杲抓到了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庾立,由于庾立誓死不降,薛仁杲非常恼火。因此,薛仁杲对庾立施以酷刑。他命人将庾立架在火上,处以磔刑,凌迟处死。庾立被凌迟处死后,薛仁杲又让人将他身上的肉,一点一点割下来,分给手下军士食用。薛仁杲的残忍程度,已经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在金城郡称帝。不久,薛仁杲奉命率军攻打秦州(今甘肃天水)。很快,薛仁杲迅速攻下了秦州。可是,在攻下秦州后,薛仁杲的又一行为,让所有人对他的印象,更加反感。
攻下秦州后,薛仁杲将城内的富户,全部集中在一起。这个西秦小霸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敲一笔竹杠,勒索钱财。然而,薛仁杲勒索钱财的方式,也非常特别。他将这些富人统统倒着捆绑起来,用醋使劲灌这些人的鼻子,把这些人折磨得苦不堪言,以此达到他勒索钱财的目的。
薛仁杲贪婪无度,嗜杀成性,因此,他的风评、口碑都极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薛仁杲的贪婪、好杀,在西秦国内几乎都不是秘密了。连薛举对儿子的种种行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薛举不止一次地告诫薛仁杲:
汝智略纵横,足办我家事,而伤于苛虐,与物无恩,终当覆我宗社。 (《旧唐书·薛仁杲传》)
作为父亲的薛举,对于薛仁杲这个儿子的心性,太了解了。在他看来,薛仁杲虽然谋略过人,骁勇善战,很能打仗;但是他过于偏狭暴虐,好走极端,如果让他有朝一日手握大权,偌大的家业将会毁于一旦。实际上,薛举的预测还是非常准的,薛仁杲一旦上位,这种本性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还不算什么,贪婪、暴虐,仅仅是薛仁杲性格上的缺陷与瑕疵。更要命的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薛仁杲做的也是相当失败。这种失败的处理,使得跟随薛举起兵的元老宿将,对他一致不满。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薛仁杲是薛举的长子,根红苗正,出身嫡长,天生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优越感。况且,薛仁杲常年征战,为西秦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让他养成了霸道的性格。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以及霸道的性格,使得薛仁杲对于父亲的元老宿将,非常不尊敬,甚至十分傲慢:
薛仁果之为太子也,与诸将多有隙;及即位,众心猜惧。郝瑗哭举得疾,遂不起,由是国势浸弱。 (《资治通鉴》)
早在薛仁杲还是太子之时,他就与诸将存在着嫌隙,关系不是多么融洽。即位之后,薛仁杲的猜忌之心,更加重了,对于功勋诸将,动不动就无端猜忌,搞得人心惶惶。薛举生前最信任的谋士郝瑗,由于日夜哭祭薛举,最终一病不起,不再过问政事。郝瑗可是西秦政权最具头脑的谋士,如今他这一病,西秦政权顿时失去了主心骨,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经过如此详细的描述,既然薛仁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按照常理,他应该不会成为唐王朝的隐患。李唐对付薛仁杲,应该要比对付薛举,要容易得多,要得心应手得多。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正是这个薛仁杲,一度让唐王朝吃尽了苦头,使得李唐王朝的西北防线,陷入了一片战乱之中。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秦王李世民第二次率领唐军,出击薛氏,正式开始自“浅水原之战”后,李唐王朝对西秦的第二次军事行动。当时,西秦薛仁杲势头正猛,而唐朝刚刚经历浅水原之败,元气大伤。如果和薛仁杲正面硬碰硬的话,唐王朝恐怕会独木难支,会吃大亏的。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抗薛仁杲,唐高祖李渊双管齐下。一方面,李渊命李世民率军开拔高墌,正面迎击薛仁杲;另一方面,争取外援,联络河西李轨。于是,在李世民第二次出征高墌的同月,唐高祖便派遣鸿胪少卿张俟德,出使河西凉州,带着唐王朝的册书,册封李轨为凉州总管、凉王。
李渊此举,通过联络河西李轨,希望李轨能够从后方出兵,牵制薛仁杲,减轻李世民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当然,事情的发展,前文已经介绍过了。李轨听从手下人的建议,拒绝了李唐的册封,这样使得唐朝与河西之间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唐高祖最终才决定,以武力收复河西。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尽管唐高祖联络李轨,努力争取外援;但是,薛仁杲也不是善茬,“万人敌”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很快,唐王朝便见证了这位西秦小霸王的实力,薛仁杲让唐朝西北各路守军,吃尽了苦头。
就在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星夜兼程赶赴高墌之时,薛仁杲却率先向唐王朝西北守军,发起了猛烈攻击。甚至,薛仁杲一度占据着上风,唐朝西北边军,根本就不是薛仁杲的对手,抵挡不住西秦的进攻。
李世民是于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第二次率军西征,抗击薛仁杲。此时,李世民以及唐军主力,正在马不停蹄,奔赴高墌前线。目前,李世民还没有到达高墌,依旧在行军途中。在李世民向高墌行军的期间,薛仁杲却主动向唐王朝的西北重镇,发起了猛攻。九月份,大唐王朝的滚滚烟尘,在西北升起。
浅水原之战后,薛举趁着唐军新败,一举占领了高墌,对泾州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并且,薛举还接受郝瑗的建议,准备整顿兵马,直接攻打长安。当然,后来因为薛举的暴病而亡,攻打长安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然而,薛仁杲即位之后,却并没有放弃攻打长安的计划。若要进攻长安,就必须要突破李唐的泾州防线。泾州是拱卫长安的西大门,一旦攻下泾州,长安以西将无险可守,西秦拿下长安,岂非探囊取物?所以,薛仁杲决定,趁着李世民的唐军主力,尚未抵达高墌之前,对李唐西北防线发起攻击,搅得越乱越好。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十二日,薛仁杲正式对李唐王朝的西北防线,发动攻势。浅水原之战后,薛氏父子日渐猖獗,对唐王朝的西北军事重镇,进行了疯狂的军事扫荡。李唐在西北的各个重要的军事关隘,几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攻击,饱受兵燹荼毒之苦,边境将士亦是苦不堪言,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御态势。
对于薛仁杲的猖狂行为,大唐众多的西北边将,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们认为,有必要要教训一下这个狂妄的薛仁杲,挫一挫西秦军队的嚣张气焰,以此洗雪浅水原之败的耻辱。于是,一位唐朝西北边将,第一个打响了抗击薛仁杲的“第一枪”,这位西北边将正是——秦州总管窦轨。
窦轨是唐军著名的“八总管”之一,隶属于秦王李世民麾下。当初,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举入侵泾州,李世民统领“八总管”,以及四万唐军主力,驰援西线。浅水原兵败之际,八总管所部兵马皆败,唯有刘弘基一部人马,殊死抵抗,誓不后退,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因此,浅水原兵败,一直是窦轨心里的一个疙瘩,他无一日没有忘记浅水原的耻辱。作为一位开国勋将,窦轨雪耻的方式,一定是以战雪耻。如今,薛仁杲在西北横行霸道,窦轨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是时候主动出击,狠狠地打他一下。
九月十二日,窦轨率领本部兵马,主动进攻薛仁杲的军队。可是,薛仁杲毕竟是薛仁杲,窦轨还是低估了薛仁杲。窦轨原本打算,通过主动出击,给薛仁杲以迎头痛击,挫一挫他的锐气。没想到,却被薛仁杲返身杀了一个“回马枪”,窦轨大败。唐军第一次对薛仁杲的主动进攻,以失败告终。
在击败窦轨所部唐军后,薛仁杲更是骄狂得不可一世,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攻打长安的计划,再次被薛仁杲提上日程。薛仁杲意欲攻下泾州,然后顺着泾州,一路东进,杀入关中,直逼长安城下。
于是,薛仁杲大兵压境,率领西秦大军,兵锋直指泾州,将泾州团团包围。负责镇守泾州的唐军将领,乃是骠骑将军刘感。此人也是唐军中的一员骁将,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刘感当然清楚泾州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薛仁杲突破泾州,威胁都城长安。
面对薛仁杲的大举围城,刘感率领城中军民,与西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刘感对泾州严防死守,誓死不降薛仁杲。实事求是地讲,刘感的泾州守卫之战,打得是异常艰苦,史料文献有明确记载:
骠骑将军刘感镇泾州,仁果围之。城中粮尽,感杀所乘马以分将士,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 (《资治通鉴》)
刘感指挥唐朝泾州守军,拼死守城,与敌军鏖兵苦战。由于连日苦战,城中粮食消耗极大,泾州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无奈之下,为了解决泾州城的粮食危机,刘感只得杀了自己的战马,将马肉分给守城将士食用。而刘感自己却没有吃上一口肉,只是取了一些肉汤,和上木屑吃了下去。
连身为泾州守将的刘感,都是这样食不果腹,更不用说那些泾州城中的众多军民。由此可见,泾州守卫之战,打得是多么的举步维艰。仗打到这个份上,刘感也只是勉勉强强守住泾州,况且城中早已断粮。因而,刘感目前只能寄希望于援军,只要有一支援军赶赴泾州,便有可能扭转败局。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刘感拼死守城,终究不是无谓的流血牺牲。不久,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率领一路援军,赶到泾州城下。李叔良与城内的刘感所部,内外呼应,对薛仁杲形成夹击之势。
可是,战局总是瞬息万变的。按照常理,援军及时赶到泾州,与城内守军合兵一处,内外夹击,打退薛仁杲并非难事。然而,真实的战争态势,却远不是这样简单。薛仁杲的确是个狡猾的对手,此人极善用兵,不亚于其父薛举。
薛仁杲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李唐援军赶来,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一旦李叔良和刘感内外呼应,不仅攻打泾州前功尽弃,而且很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薛仁杲必须尽快作出反应。
摆在薛仁杲面前,无非有两个选择,第一,及时撤军,避免被唐军合围聚歼;第二,兵行险招,破解唐军的两路进击。薛仁杲选择了第二条,他当然不会选择撤兵,这也不符合薛仁杲争强好胜的霸道性格。并且,此次攻打泾州,横扫唐朝西北重镇,薛仁杲的目的,就是要彻底灭掉李唐。
那么,如何对付李叔良、刘感两路唐军呢?薛仁杲想出了一个奇招,兵不厌诈。于是,薛仁杲大张旗鼓地对外声称,“仁果乃扬言食尽,引兵南去”。他诈称自己军中粮草耗尽,马上要引兵西撤。很明显,薛仁杲这是在和唐军摆“迷魂阵”,以此迷惑唐军,使其放松警惕,以便有机可乘。
光有这些还不够,为了彻底让唐军放下戒备,薛仁杲甚至使出了诈降之术。他派遣亲信来到唐营,假意与长平王李叔良取得联系。并且,薛仁杲的亲信,还告诉李叔良,待薛仁杲撤军之时,自己愿意献出高墌,归降李唐。
当初,唐军在浅水原惨败,李世民被迫引兵东撤长安,薛举乘胜占领了高墌。至此,李唐西北门户洞开。李叔良不是李世民那样的天才军事家,他并不知道这是薛仁杲的诡计。在他看来,能够兵不血刃地收复高墌,必然能够振奋军心士气。所以,李叔良竟然真的以为西秦出现内讧,没有任何怀疑。
就这样,薛仁杲的诈降之术奏效了,迷惑唐军的目的也达到了。毫无戒心的李叔良,命令刘感率领所部兵马,前去接应,收复高墌。可是,李叔良愚蠢,并不代表刘感也愚蠢。相反,刘感非常小心谨慎。他担心这是薛仁杲设的一个圈套,专门等着唐军往里面钻。故而,刘感不敢轻敌。
等来到高墌之后,刘感愈发感到不安,为什么呢?刘感发现,高墌城门紧闭,丝毫没有要归降的意思。刘感不禁心生疑惑,便让人敲打城门,朝城里喊话,希望他们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城。结果,城内的西秦军队,生硬地回了一句:“贼已去,可逾城入。”意思是,让唐军翻墙入城。
一听这话,刘感立刻就明白了,西秦军队根本没有诚意。现在翻墙入城,简直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不过,为了证实自己的担忧,刘感决定再试探一次。于是,刘感命人火烧城门,想要看看城上西秦军的反应。果然,不出刘感的预料,西秦军队从城上往城下浇水,扑灭了烈火。
这样一番操作,让刘感彻底明白了,自己猜的果然没错,这是薛仁杲给唐军挖的陷阱。对于刘感,以及其所部唐军兵马而言,当务之急,是要赶紧撤兵,避免遭到薛仁杲的重兵伏击。
刘感毕竟久经沙场,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保持了绝对冷静,有序地指挥部队后撤。刘感命令步兵主力先行后撤回师,自己率领少数骑兵,负责殿后,掩护步军后撤。
然而,为时已晚。刘感此时,已经进入了薛仁杲的包围圈。就在刘感指挥部队后撤之时,高墌城楼上,突然烟尘缭绕,点燃了三座烽火,这是出兵的信号。紧接着,薛仁杲的数路西秦铁骑,从南原滚滚而来,向唐军全线压上。最后,薛仁杲在百里细川追上了唐军,双方一场激战下来,唐军大败,刘感兵败被擒。
抓住了刘感,薛仁杲如获至宝。作为唐朝泾州守将,刘感拼死守卫泾州孤城,不向薛仁杲投降,打得尤为顽强。不夸张地说,自从薛仁杲扫荡西北防线以来,刘感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刘感的顽强守城,令薛仁杲对泾州久攻不下,大军停滞于泾州坚城之下,寸步难进。
如今,刘感被俘,薛仁杲可以好好利用这枚棋子,瓦解泾州唐军的斗志。很快,薛仁杲再次兵围泾州。同时,薛仁杲又对刘感威逼利诱,胁迫刘感对城上守军喊话:“援军已败,不如早降。”
刘感铁骨铮铮一条硬汉,岂能向薛仁杲屈膝投降。所以,刘感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不过,即使是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因此,刘感与薛仁杲虚与委蛇,假意答应了薛仁杲的诱降,跟着薛仁杲来到泾州城下。到了城下后,刘感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对着城上守军大喊道:
逆贼饥馁,亡在旦夕,秦王帅数十万之众,四面俱集,城中勿优,勉之。 (《资治通鉴》)
刘感大声告诉泾州守军,贼军粮草已经耗尽,撑不了几天了。而且,秦王殿下率领数十万大军,正在马不停蹄地向高墌疾驰。你们不要顾忌我的生死,务必要英勇杀敌,顶住敌人的攻势。
通过这种方式,刘感向泾州守军透露出了两个重要的军情。
第一,薛仁杲粮草耗尽,不能持久地与唐军对峙下去。薛仁杲之所以如此疯狂地攻打唐朝西北边镇,其目的无非有两个:第一,攻下长安,灭了李唐;第二,因为军中粮草即将耗尽,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以战养战,补充给养。所以,不要看薛仁杲现在张牙舞爪,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
第二,秦王李世民的主力大军,即将到来。要知道,李世民可不是李叔良那样的蠢货。当初,扶风之战,薛仁杲正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因此,李世民和薛仁杲狭路相逢,胜负尚未可知。刘感告诉泾州守军,只要挺住了最艰难的时刻,等到秦王大军到来,整个西北的不利战局,将会发生惊天逆转。
本来,薛仁杲擒获刘感,想要通过刘感,瓦解唐朝泾州守军的斗志。不曾想,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刘感将了一军,把自己的底牌全部透露了出来。然而,刘感这样一声大喊,也彻底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看到刘感如此不知好歹,薛仁杲恼羞成怒。愤怒的薛仁杲,命人在泾州城旁,挖了一个大坑,将刘感埋了进去,一直埋到了膝盖部位。然后,薛仁杲下令万箭齐发,将刘感活活射死。然而,刘感宁死不屈,至死仍旧破口大骂,骂声不绝:
仁果怒,执感,于城旁埋之至膝,驰骑射之;至死,声色逾厉。 (《资治通鉴》)
刘感铮铮铁骨,宁死不降的忠义气节,的确是可歌可泣。因此,李世民第二次率领唐军,平定西秦,生擒薛仁杲后,唐高祖李渊特意派人,寻到了刘感的尸骨所在。然后,唐高祖为刘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少牢之礼祭祀,追赠刘感为瀛洲刺史、平原郡公,封户两千,谥号忠壮。同时,李渊又颁下诏令,对刘感的子嗣封官加爵,赐予田宅。
刘感的殉国,驻守泾州的长平王李叔良,算是见识到了薛仁杲打仗的狠劲。因此,刘感阵亡后,李叔良再也不敢主动出城,与薛仁杲正面交战。经历了这次惨败,李叔良只能奉行刘感先前的固守之策,婴城自守。
因此,薛仁杲这一仗虽然击灭了唐军刘感所部,杀死了唐将刘感。但是,薛仁杲却最终没能攻下泾州,他的企图以泾州为跳板,直取长安的军事计划,未能实现。可是,泾州也是勉勉强强守住的。更何况,刘感所部的全军覆没,对于泾州的军事实力,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个时候,泾州防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泾州的军事态势,已经是岌岌可危,虽然还未城破,但是,军力却危殆到了极点。如果薛仁杲此时不惜一切代价,对泾州发起猛烈,估计失守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战局却又发生了出奇的变化。在薛仁杲准备对泾州发起新一轮进攻时,另外一股唐军部队,却对薛仁杲发起了攻击。
甚至,这支唐军部队的进攻,一度让薛仁杲的西秦军队,遭受重大损失,陷入军事困境。这支唐军部队,正是来自于——唐朝陇州刺史常达。薛仁杲顿兵于泾州城下,虽然全歼了刘感所部兵马,却迟迟没有攻下泾州。刘感指挥的泾州守卫之战,牵制了薛仁杲大量的兵力,消耗了薛仁杲的军事实力。
在陇州刺史常达看来,薛仁杲受挫泾州,久攻不下,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战机。趁着薛仁杲的主要兵力,全部集中在泾州之际,出奇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即使不能重创西秦军队,也可以拖住他的主力精兵,为秦王李世民大军的最终到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因此,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十八日,在薛仁杲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泾州,部队抽调不开之际,陇州刺史常达决定发起突然袭击。于是,常达率领所部精锐唐军,奔赴宜禄川,突袭西秦军队。由于常达采用的是突袭方式,薛仁杲一时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唐军斩首一千余级,西秦军战败。
宜禄川一战,常达突袭西秦军,取得小胜,斩杀一千多名西秦敌军。这场小胜,虽然难伤薛仁杲军力根本,但是也给了薛仁杲一个教训。应该说,薛仁杲大意了,他原本以为,浅水原之战后,唐军军心、士气低落,肯定无力抵抗。没想到,在泾州防线,却遭到了刘感的顽强抵抗,泾州久攻不下。
偏偏不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就在薛仁杲鏖兵泾州的关键时刻,常达却突然来了个出其不意,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致使其腹背受敌。常达突袭宜禄川,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打乱了薛仁杲的部署。
因为常达从背后突袭,迫使薛仁杲不得不分兵迎战,只能暂且放下攻打泾州的战事,全力对付常达。故而,薛仁杲集中优势兵力,开始全力进攻常达所部。然而,常达和刘感一样,也不是容易对付的善茬。薛仁杲数次进攻常达,屡屡受挫,均无功而返,没有讨到任何一点便宜。
正面强攻,没有丝毫进展。薛仁杲于是又故技重施,使出了诈降之术。诈降,几乎成了薛仁杲的拿手好戏。当初,薛仁杲正是采用诈降之术,蒙骗住了长平王李叔良,致使刘感兵败身死。对于强硬的常达,薛仁杲打算继续使出自己的“杀手锏”——诈降。
如何再度使用诈降之术呢?薛仁杲派遣手下将领仵士政,率领数百人马,向常达假装投降。实际上,薛仁杲是让仵士政见机行事。常达不知其中有诈,对仵士政格外优待,没有一点防备。
常达疏于防范,仵士政认为,机会来了。因此,在常达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仵士政带着自己数百人马,突然劫持了常达。然后,仵士政又裹挟着城中两千部众,向薛仁杲投降。常达被俘后,薛仁杲原本以为,他会卑躬屈膝地向自己乞降。没想到,常达是个硬骨头,见到薛仁杲,词色不屈,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
说来也奇怪,面对常达的死硬,薛仁杲这一次没有大开杀戒。他反倒觉得,常达是一条汉子,故而,刀下留人,没有杀了他。不过,薛仁杲虽然留了常达一条性命,但是,有人却来故意找茬。
薛仁杲手下一个名叫张贵的将领,此人先前是个奴仆出身。如今,看到常达被擒,张贵立刻露出了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故意奚落常达说道:“汝识我乎?”岂料,常达十分鄙夷地讽刺张贵:“汝逃死奴贼耳!”张贵听完,恼羞成怒,拔出刀来,气得要杀了常达。幸亏被其他人及时阻止,常达才幸免于难。
后来,李世民平定西秦,常达才得以回归唐朝。唐高祖李渊非常欣赏常达的气节,亲自接见了他,感慨地说道:“卿之忠节,便可求之古人。”然后,唐高祖又对史官起居舍人令狐德棻说:“刘感、常达,须载之史策也。”意思是说,像刘感、常达这样的忠义之士,足以载入史册。之后,高祖下令,将那个内应仵士政,立即处死,赐予常达布帛三百段,重新拜为陇州刺史。
从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举暴病而亡,薛仁杲即位,秦王李世民第二次率军西征,到武德元年(618年)九月,薛仁杲率领西秦大军,进攻李唐西北重镇。在这短短一个月之内,西秦军队兵锋大盛,铁骑所到之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应该说,在这一时期,李唐王朝的西北边防,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薛仁杲的西秦军队,虽然看似连战连胜,打得唐朝西北边军,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薛仁杲一度要突破唐王朝的泾州防线,威胁长安。李唐王朝的西北防线,被薛仁杲搅成了一团乱麻。
同样,也正是这一个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终成为了薛仁杲败亡,以及西秦军事力量由盛转衰的拐点。为什么呢?薛仁杲虽然在西北战场上,连战连胜,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由于刘感、常达等大唐西北边将的拼死抵抗,进一步消耗了薛仁杲的军事实力,迟滞了薛仁杲的进攻速度。
正是因为唐朝西北边军的顽强抵抗,使得薛仁杲错失了直取长安的最佳时间。本来,薛仁杲已经制定好了攻打长安的计划,趁着唐军士气低落,李世民大军没有赶到之前,以雷霆之势,突破泾州,直下长安。
可是,薛仁杲显然低估了唐军的战斗意志。他没有想到,在攻打李唐西北边镇的过程中,遇到了最为顽强的抵抗。尽管薛仁杲一路所向披靡,但他终究没能突破泾州防线,白白在泾州城下浪费时间,消耗兵力。
与此同时,薛仁杲在西北战场,毫无进展,虚耗兵力;唐朝西北边军的奋力抵抗,也为李世民大军向高墌挺进,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不久,李世民率领唐朝西征大军主力,顺利到达了高墌,与薛仁杲呈对峙之势。
无论是唐高祖李渊,还是薛仁杲,他们都明白。西北的军事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那是因为,“浅水原之战”后,唐军遭遇重创,士气低落,西北各地唐朝守军,势单力孤;而薛仁杲则以绝对优势兵力,对西北唐军形成军事压迫,唐王朝的西北军事态势,才会如此被动、摇摇欲坠。
可是,李世民率领大军到来,却打破了一切混乱的局面。李世民王者归来,一举扭转了唐王朝在西北不利的战局。那么,李世民在与西秦的第二次对决中,又是如何排兵布阵,最终力克强敌,平定西秦呢?当秦王李世民遇上西秦小霸王薛仁杲,这两位隋末唐初的绝代双骄,又会碰撞出怎样激烈的火花?李唐与西秦之间,又会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沙场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