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1)——郑夏结盟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巍巍大唐:开国!
武德四年(621年)的洛阳城,弥漫着刺鼻的战火硝烟味。血腥与繁杂交织的恶臭,笼罩着这座昔日繁华的大隋东都。洛阳城下,李世民亲冒矢石,身先士卒,率领十万唐军,猛攻洛阳,久攻不下;洛阳城内,王世充则在负隅顽抗,苦苦支撑。唐、郑双方,打起了一场胜负难料的拉锯战。
就在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相持不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却突然传来了一个令所有人无比震惊的消息,虎踞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率领十余万大军,直奔洛阳而来,支援王世充。洛阳战局,立即发生巨变。
窦建德的来援,对于正在攻城的李世民和唐军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因为,唐军极有可能会陷入郑、夏两军合围,功亏一篑。但是,对王世充而言,窦建德的来援,简直就是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要紧紧抓住才行。
那么,窦建德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前来救援王世充呢?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内情?与此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窦建德大军,用兵如神的秦王李世民,又将如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以李唐一国军力,迎战郑、夏两国十余万联军,为唐王朝攻取洛阳,统一中原赢得最后的胜利?
窦建德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前来救援洛阳王世充?关于这个问题,来龙去脉,非常复杂。既有王世充的无奈,又有窦建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而言之,这就是唐、郑、夏三大国之间政治、军事角力的必然结果。
前文说过,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唐王朝一举消灭了山西刘武周政权,巩固了关中之主的地位。至此,李唐王朝的势力范围,横跨中国北方,将关中、河东、陇右、河西、巴蜀等地连成一片,实力日益强盛。
当时,普天之下,实力最强的军事武装集团,主要有三个: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王世充建立的郑国、窦建德建立的夏国。这三大政权,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李唐囊括关中、河东,又统一西北、巴蜀,王世充占据河南,窦建德称雄河北,形成了唐、郑、夏三足鼎立之势。
与此同时,唐、郑、夏三足鼎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种国家实力的平衡。三国之间,各有优势,互相征伐,可谁也无法在短期内吃掉对方。这种平衡,既微妙又重要,起码能在一段时间内,操控中原形势的走向。
但是,谁若要号令天下,扫平群雄,就必须率先打破这种平衡,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样的做法,是需要一定魄力的,也许会一举统一中原,克成大业,也有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招致其余两国的群起攻之。
很快,三国之中,便有一国,打破了这种平衡,谁呢?李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东征洛阳,正式揭开了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序幕。而且,唐朝挥师东征,进攻洛阳,也间接敲打了一下王世充、窦建德二人。这次东征,让王世充和窦建德都各自感到了不安。
首先,最为不安的,当然是王世充。此次大举东征,唐军兵锋直指洛阳,并迅速席卷整个河南。一旦洛阳被唐军攻破,王世充的郑国,也将烟消云散。所以,无论如何,王世充肯定会死守洛阳。
其次,即使唐军真的攻下洛阳,尽收河南之地,就真能满足唐高祖李渊的狼吞虎噬吗?肯定不会。灭了郑国之后,李唐王朝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窦建德的夏政权,势必直取河北。因而,李唐东征洛阳,与王世充政权开战,难免会让窦建德产生不安,有一种唇亡齿寒的危机感。
必须要提及的一点是,在唐、郑两国的洛阳争夺战中,河北窦建德政权的立场,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这样讲,窦建德最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洛阳之战的胜负,影响着中原总体战局的发展。
李唐与郑国的洛阳之战,打了将近大半年,陷入了长期的拉锯与相持之中。王世充虽然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但依旧还在困守洛阳。唐军尽管连战连捷,却无法迅速攻克洛阳。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两国实力均衡,难分伯仲。在这种情况下,窦建德的夏国,成为了唐、郑竭力争取的对象。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此时的唐、郑二国,犹如天平的两端;而窦建德则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只要窦建德支持哪一方,哪一方的胜算就会更大一些,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李渊、王世充,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当然清楚窦建德的重要性,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拉拢窦建德,争取第三方势力的支持。
战争初期,最先拉拢窦建德的,正是李唐王朝。武德三年(620年)八月,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刚刚进入河南,开到洛阳前线,李唐朝廷方面,就主动向窦建德抛出了橄榄枝。唐高祖李渊派遣使者,前往河北,提出要和窦建德结盟。如果窦建德答应和唐朝结盟,那么,唐军东征洛阳,将会顺利许多。
李渊为什么要和窦建德结盟?他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唐高祖当然希望,能与夏国结成同盟,共同讨伐郑国,尽快攻下洛阳。其二,退一步讲,即使窦建德不答应与唐结盟,也不要和郑结盟,至少应该保持中立。
面对李唐主动要求结盟,窦建德会作何反应呢?这位夏王的态度,十分暧昧,模糊不清。窦建德既没有答应与唐朝结盟,也没有明确拒绝。同时,为了表示礼尚往来,窦建德还释放了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先前攻打黎阳,同安公主被俘。这一次,窦建德让她与唐使一同返回长安。
那么,窦建德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态度?很简单,他在坐山观虎斗。因为此时,洛阳之战才刚刚开始,唐、郑势均力敌,谁胜谁负,尚未可知。窦建德不清楚,唐军究竟能否占据上风。
另外,窦建德也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与唐朝联盟,共同对付王世充,他担心是与虎谋皮,为他人作嫁衣裳。一旦唐军攻下洛阳,战争结束,夏国也将元气大伤。到时候,唐军若要一举灭夏,岂非易如反掌?因此,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窦建德还是婉言谢绝了唐朝的结盟请求。
唐朝没能和窦建德结盟成功,王世充却成功了。最终,窦建德亲率大军,前来支援王世充,涉足洛阳战事。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窦建德舍弃李唐,反而选择了王世充呢?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窦建德并不想救援王世充,无缘无故,谁愿意管这种闲事。更何况,郑、夏两国,早已交恶,积怨甚深:
初,王世充侵建德黎阳,建德袭破殷州以报之。自是二国交恶,信使不通。及唐兵逼洛阳,世充遣使求救于建德。 (《资治通鉴》)
起初,为了对抗李唐,窦建德主动和洛阳联合。当时,还是皇泰主杨侗在位。所以,窦建德向皇泰主奉表称臣,皇泰主遂册封窦建德为夏王。但是,好景不长。不久,王世充篡位自立,废黜了皇泰主,建立郑国。由于王世充的称帝,使得窦建德与洛阳所谓的盟友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窦建德看来,自己是向皇泰主称臣,又不是向他王世充称臣。所以,既然现在王世充篡位称帝,这个名义上的盟友关系,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于是,窦建德决定自己分家单干,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正式和洛阳分道扬镳。这样一来,王世充、窦建德之间的火拼,在所难免。
果然,王世充称帝后,郑、夏两国之间,冲突不断,经常发生边境摩擦。比如,窦建德之前大举进犯唐朝潼关以东,攻陷了军事重镇——黎阳。不过,王世充也盯上了黎阳这块“肥肉”,称帝不久,即派兵马入侵黎阳,打算夺取黎阳。
窦建德也不是吃素的,既然王世充主动挑衅,自己也不能示弱。随即,窦建德点齐兵马,一举袭破了郑国治下的殷州,作为对王世充入侵黎阳的报复。从此,郑、夏两国正式交恶,甚至连信使都不往来了。
直到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唐十万大军挥戈东征,兵逼洛阳,郑军节节败退,坐困孤城。此时,王世充无计可施,自己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寻找外援,他想到了河北的窦建德。于是,王世充派出特使,连夜前往河北,向窦建德求援,希望窦建德可以出兵相助。
接到王世充的求援信,窦建德还在犹豫,到底该不该救援王世充,毕竟两国积怨已深。就在窦建德拿不准主意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番话,却让窦建德热血沸腾,并下定决心,出兵援郑。这个如此神通广大的人物是谁呢?中书舍人刘斌。他向窦建德献上了一条足以一统天下的计策:
今唐有关内,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势也。闻唐兵悉众攻郑,首尾二年,郑势日蹙而唐兵不解。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者,莫若救郑,郑救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却唐全郑,此常保三分之势也。若唐军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总二国之众,乘唐军之败,长驱西入,京师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 (《旧唐书·窦建德传》)
首先,刘斌在为窦建德分析形势。当今天下,李唐坐拥关中、河东等地,郑国占据河南,夏国虎视河北,三国呈鼎足而立之势。现下,李唐集中全国精锐兵力,东征洛阳,灭亡郑国,只是迟早的事情。如果郑国被灭,唇亡齿寒,李唐下一步的行动,绝对是出兵灭夏。到了那时,夏国就岌岌可危了。
然后,刘斌又向窦建德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之计,大王应该全力救郑,共同击退唐军。这样有两个好处,退则可裂土割据,进则可兼取天下。不要说保全领地,就算是一统天下,亦不在话下。
与郑联合,击退唐军,起码能够继续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唐军败退之后,郑国必然元气大伤,筋疲力尽。到时候,夏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洛阳,灭了郑国。之后,夏王便能集两国兵力,一路西进,突破潼关,攻入长安。届时,唐、郑二国,皆是夏王囊中之物,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听了刘斌的分析,窦建德心花怒放,这不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一统大计吗!所以,窦建德非常高兴,连连称赞道:“此良策矣。”偏偏这个时候,王世充遣使来夏,乞求窦建德出兵。刚想打瞌睡的时候,就有人来送枕头了。于是,窦建德当即满口答应,并派出使者前去洛阳,通知王世充,自己不日将率军而来,解洛阳之围。
在通知王世充的同时,窦建德又派遣使者,前去面见李世民,希望李世民可以从洛阳撤军。李世民当然不会同意,但又不能公开和窦建德撕破脸。故而,李世民便将窦建德的使者留在军中,不予答复。
不过,以李世民的睿智,他也判断出了,窦建德已经和王世充串通一气,上了王世充的贼船,所以,必须趁窦建德大军到来之前,快速攻下洛阳。正因如此,李世民加紧了对洛阳城的进攻,亲冒矢石,昼夜不停,才将王世充逼入绝境。
虽然窦建德同意出兵援郑,但是,出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正式出兵之前,窦建德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收拢大军、筹集粮草、分派众将等诸多事宜。
另一方面,在率军开赴洛阳之前,窦建德还要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肃清后方隐患,为救援洛阳解除后顾之忧。于是,窦建德开始大规模用兵,扫平周边威胁夏国的割据势力。
自从窦建德兴起以来,河北群雄几乎都被窦建德征服。只有一些小股势力,处在夏国肘腋之间,以两股势力最为典型:幽州罗艺、曹州孟海公。这两股势力,虽然远远比不上窦建德,但也算要枪有枪,要人有人,要地盘有地盘,对于雄踞河北的夏国,多多少少也算是个威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窦建德自然不能容忍,他决意讨平这两股势力。然而,令窦建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两股势力,却是自己称雄河北以来,所遇到的最强劲的两个对手,特别是幽州罗艺。
罗艺占据幽州战略要地,招兵买马,军力强盛。窦建德曾经数次围攻幽州,甚至有一次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试图打下幽州,灭了罗艺。不料,事与愿违。幽州久攻不克不说,反而损兵折将,进展不顺。几番较量下来,窦建德也明白,幽州一时难以攻克,只能暂时放弃了攻打罗艺的计划。
无法攻下幽州,灭了罗艺,于窦建德而言,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对于曹州的孟海公,窦建德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孟海公不比罗艺,兵少地稀,打起他来,要比攻打罗艺容易许多。
孟海公此人,曹州济阴人士,也是隋末唐初的地方军阀之一。他的势力范围,包括曹、戴二州,占据周桥城,攻掠河南之地,一度拥有三万精兵。孟海公的实力不算强,但是对窦建德的夏政权来说,依然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所以,这颗钉子,必须要拔掉,只有将其彻底平定。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窦建德亲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曹州,征讨孟海公。第二年,也就是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窦建德攻克周桥,占领曹州,俘虏了孟海公。就这样,窦建德扫平了曹、戴二州。孟海公被俘后,窦建德并没有杀他,还收降了他原来的旧部,准备带着他们,一起救援洛阳。
平定孟海公后,夏国后方基本趋于稳定,且窦建德的军事实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扩充。而此时,兵马、粮草均已筹集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于是,窦建德决定,要亲率大军,去解洛阳之围,夹击唐军。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命大将范愿留守曹州,自己则亲率夏国全部精锐主力,以及新收降的孟海公、徐圆朗部众,总计十余万兵马,号称三十万大军,从河北开拔,浩浩荡荡,向西救援洛阳。
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夏国大军,向洛阳进发,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首先,夏军兵至滑州,驻守滑州的郑国行台仆射韩洪,一看是窦建德大军,立即打开城门,接应夏军。因此,夏军暂时驻扎于酸枣。
不久,窦建德继续挥军西进,连克管州、荥阳、阳翟等地,水陆并进,以船运粮,溯黄河西上,声势尤为浩大。窦建德如此大张旗鼓,高调出兵,目的无非有两个,第一,告诉王世充,自己已经率军赶到;第二,也是为了震慑唐军。
王世充得知窦建德来援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窦建德给盼来了。因此,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台王世辩,派遣手下大将郭士衡,率领数千兵马,前去与窦建德的部队会合。会合之后,窦建德部在成皋东原驻营,并于板渚营建宫室。紧接着,窦建德又遣使与王世充互通消息,希望东西夹击唐军。
唐朝东征中原的两大强敌,终于联合在了一起,齐聚洛阳。李唐王朝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唐、郑、夏三国大军,即将在洛阳城下,展开一场千古大战,这也是决定天下走向的一场大战。
再来看看窦建德这边的情况。
按道理,窦建德率领十余万大军,抵达洛阳,应该立即与王世充夹击唐军。不过,窦建德并没有把事情做绝,他还是给双方留了一丝余地,决定先礼后兵。一方面,窦建德出兵救援洛阳;另一方面,他则与唐军保持联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