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书法字帖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三国:箱子里的皇城!
蔡文姬相貌美丽,又有着才女的名头,
现在还寡居在家,林睿当然是有着十足的兴趣的。
林睿也很好奇,让曹贼都能一直念念不忘的蔡文姬,
究竟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风情,让曹贼一直将她,
当成心目中的那抹白月光,十多年都难以忘怀。
想到蔡邕是个大书法家,林睿便临摹了几副后世的书法字帖,
然后让徐庶送到了蔡邕那里,果然,蔡邕得到字帖后,如获至宝,
答应了林睿让他带着女儿来卧龙村的邀请。
蔡邕当然知道林睿是在打什么鬼主意,他已经和女儿蔡文姬说好了,
如果林睿想用强的话,那他们父女俩就共赴黄泉。
好在林睿没有那么不堪,他和蔡邕的见面还算融洽,
而且他知道蔡邕不太喜欢饮宴,便只在第一次见面时简单招待了蔡邕一番,
剩下的时间,都让蔡邕自由活动,潜心研究林睿给他的字帖。
汉代人喜欢喝酒,不论男女,不论阶层,都是如此,
社会上弥漫着浓浓的好酒之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桌文化。
饮酒时要豪饮,即要一饮而尽,在酒桌上还要学会跳舞,
跳舞还得按照一定的流程跳。否则,参加聚会不但交不上朋友,还可能丢掉性命。
有人唱歌要钱,有人唱歌要命。回到遥远的汉代,在酒桌上不唱歌不一定会没命,
但不跳舞却真能招来杀身之祸。这样奇葩的酒桌文化是怎么回事呢?
汉代人喜欢喝酒。所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在汉代有“嘉会之好”的美誉。
一年到头,不论什么季节,不管喜事愁事,
对汉代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
汉代有钱人沉溺于饮酒而不能自拔,渴望终日“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
因为家中储备的酒太多,长时间喝不完,最后酒都变味了,
不得不扔掉,“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一般百姓也会在待客、节日、婚嫁时置办酒席,尽情畅饮。
比如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给友人的信中就这样写到: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不少人还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而耽误农耕,变得游手好闲,
“析酲什半,弃事相随,虑无乏日”。
汉代社会风气开放,男女可以同席饮酒。西汉初年,刘邦回到家乡宴请父老,
当地妇女也在受邀之列,与男子在酒宴上“乐饮极欢”。
女子还可以应邀到男子家作客饮酒。比如英布的爱姬曾到相熟的男性医家赴宴,
东汉巴郡宋迁之母也到邻居阿奴家饮酒。在一些家庭举办的宴会上,女性也可作陪。
比如成帝时,京兆尹孙宝在家中频繁设宴招待故吏侯文,孙妻亦要作陪应酬。
汉代人相信祭祀可以得福,因此经常举办一些祭祀活动,这当中也少不了酒。
比如社日当天,人们先在里社中搭建好棚屋或供台,
准备好社牲、社酒,虔诚地祭祀社神。祭神结束后,前来参加社祭的人,
不分男女老幼,就地宴饮,共享祭品,气氛欢乐,
非常热闹。如《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在社日宴饮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即便是战乱时期依然如此。
比如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董卓出任相国,纵兵抢掠,
阳城百姓照常在里社祭祀宴饮,一些人因此被杀或俘虏。
饮酒常常代表着欢乐,而丧葬意味着痛苦。《庄子·渔夫》所云:
“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一般情况下,酒不会出现在葬礼上。
但自从西汉中期社会出现了厚葬风气,以酒肉招待宾朋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其后,还要置办一些娱乐活动如歌舞百戏等,《盐铁论·散不足》云:
“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则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到东汉时,在丧礼上“飨牛作倡”仍很普遍。
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限于工艺,
汉代的酒度数不高,但大量饮酒同样也会导致很多问题,
比如引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影响社会治安等,
因此,汉代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该控制饮酒。可是如同《易林·坎之》所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酒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根本无法控制,
饮酒之风弥漫于整个汉代社会,并形成了一系列酒桌文化。
现代人有一套酒桌文化,讲究座次,讲究饮酒礼仪,汉代人同样如此,甚至更加重视。
对汉代人来说,在酒桌上绝不能跌份,不然轻则引起矛盾,重则会有杀身之祸。
汉代人喜欢豪饮,酒桌上通行的做法是在饮酒时“要引满举白”,
也就是一饮而尽。敬酒时,如果对方不让倒满酒杯或者不一饮而尽,
则被看作轻视敬酒人,往往引发冲突。比如汉武帝的舅舅、官居丞相的田蚡结婚,
窦婴、灌夫等人前来庆贺。灌夫、田蚡二人原有一些过节,起初希望借婚宴和解,
但在酒席上,灌夫给田蚡敬酒,田蚡既不让灌夫给自己倒满酒,也不肯一饮而尽,
这让本就脾气暴躁、容易借酒使性的灌夫积攒了一波怒气,婚宴气氛变得尴尬。
之后,灌夫又给临汝侯灌贤敬酒,灌贤因为忙着和长乐宫卫尉程不识耳语,
没有看到灌夫,也没有避席伏地,从而彻底惹怒了灌夫。所谓“避席伏地”,
也是一种酒桌礼仪,就是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敬酒时,
要离开自己的席位伏于地上,以表尊重。灌夫正为田蚡不给自己面子而窝了一肚子火,
又看到作为晚辈的灌贤竟然也不给自己面子,情绪彻底失控,大骂灌贤。
田蚡明白灌夫这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存心让自己难堪,下令把灌夫囚禁起来,
并四处派人搜集他的罪证。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传到了太后耳中,
在太后的威压下,灌夫被安上大不敬的罪名,依律被斩,灌氏全族亦不得善终,
正好应了那句在灌夫老家流传的童谣:“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