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商鞅变法,五世大秦 (第2/2页)
通天也非常认可韩非子的想法,毕竟他知道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可是被历代王朝沿用。
最后韩非子来到了,认可度最高的儒家的小圣贤庄,那里就是汇聚了所有的人族儒学大贤者的圣地。随着韩非子在这里认识了儒家的各个大学者,从他们那里学习不同的的主张思想,也在心中有了不同的主意。
五年后韩非子离开了小圣贤庄,来到了秦国境内的苍梧山,在这里韩非子结合多年来游历所得的不同教派学说,创立出了法家。
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实际效用,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1。他们反对礼制,认为贵族和权贵垄断了经济和政治的利益,侵害了农民的利益。法家思想重视法律的作用,提倡明确物的所有权,鼓励人们立战功,促进社会的发展。此外,法家思想还强调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反对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法家既包含了道家的治世思想,也有墨家主张的平等观念,也有儒家的积极处世治天下的行动。抛弃了道家无为的属性,以及墨家没有实质约束的思想,同时摈弃了儒家对人分为小人和君子的等级观念。
一时间在各大王朝里,都收到了极大的欢迎。被各大诸侯王奉为座上宾,法家的思想也是得到了平民和贵族共同的认可,尤其是法家提出的法律。
这是各大诸侯王朝君王追求的,因为有了法治,他们才能更好的稳固他们的地位,也可以约束朝廷里的大臣,免得发生背叛和反叛的行为,也能约束贵族弟子们无法无天的行为。
百年过后,韩非子最得意的弟子商鞅这正式上线,前往了人族秦国境内的王城,拜了当时的秦朝君王为国相。开启了秦朝的发展史,一路高歌猛进: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加强集权,开阡陌、促生产,通过彻底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走上富强之路。然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完成了变法,但只是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秦国羸弱,想要一统天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其面临的首要对手,便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
秦孝公去世之后,其子嬴驷即位,虽然族灭了商鞅,却将其变法成果保留了下来。在地位稳固之后,又任用公孙衍于“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这才使得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之手,然而魏国战败之后,却接连与三晋、齐楚等国修好,山东六国逐渐形成联手抗秦之势。
面对山东列国的合纵,秦惠文王则通过重用张仪,以连横破之。后张仪游说魏惠王不成,秦遂发兵攻魏,夺取曲沃、平周,意图迫魏就范。与此同时,魏惠王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失败,遂任用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根本目的乃是以连横之势破坏合纵。
五国合纵攻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秦国当时面临的局面同样极度危险,一个处理不慎,便有亡国之危。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列国更为剧烈的反弹,秦国只好将战略重心转向南北两端,进而通过灭蜀败楚、伐取义渠扩充国力,消除侧背威胁,同时继续蚕食魏国国力。
武王嬴荡虽然因举鼎绝膑而亡,导致一直以来评价不高,但实际上对于秦国的贡献一点也不小。即位之初,便通过连越制楚而使秦国东南威胁消除,并通过平定蜀地叛乱、设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方式,进一步扩充了秦国国力。
秦昭襄王战败之后,不得不再度休养生息,并与楚、齐交好,历经数年准备,再度东出,趁楚国、齐国无力关注中原之际,再度大举进攻韩魏,先于“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后在数年内连下韩国的宛、邓和魏国的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韩魏两国日衰。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又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意图瓦解齐国与列国关系。
此后,中原列国再度陷入混战,秦国则趁齐国得罪三晋和楚国的情况下,联合燕、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就此国力大损。
……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去世后秦始皇嬴政即位,吕不韦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数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攻占上党郡、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山东列国于是在秦王政六年再次组成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联军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秦军则集中精锐军队,突袭联军之中最为强大的楚军,楚军得知后撤军,列国军队军心动摇之下最终撤军。
至此,历经六代秦君努力,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即使合纵也很难击败秦国,秦始皇亲政之后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最终得以成功兼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