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第2/2页)
锦生马上懂事地起身去碗柜里再拿出一副碗筷。
丛莲从楼梯口的那间房里提出一个白色的塑料壶,壶里是半壶糯米酒。这是从村里陈九斤屋里买来的米酒,专门给有登解乏用的。因为常年干重活,陈有登总是感觉浑身腰酸背痛,为了缓解疼痛,他总爱在干完活后喝一碗米酒。听说杨梅泡酒喝了对身体好,他还特意去山里采了野杨梅,让丛莲泡酒。
等丛莲的杨梅酒摆到了桌上,有登也从摇水井那里洗好脸出来了。他把湿淋淋的上衣脱了,搭在椅背上,然后一口气干下了半碗酒。
“嗨呀……”
有登发出畅快的一声感叹。
然后一家三口一边吃饭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
桃花在学校里上学,金生在闽中市干活,丹红也在北江进厂打鞋,家里只有他们三个。
饭吃到一半,有登想起来今天上午在庆来的油茶林有丰打电话给他的事,他对锦生说到,“锦生,你爸说端午节就不回来了。”
锦生无所谓地说:“哦,晓得。”
有丰这些年没怎么管过锦生,他回不回来对锦生来说好像没什么关系。他并不会像别的一些爸妈不在身边的孩子一样,总是盼望着爸妈早点回来。其实,他连他妈长什么样也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喊过一声妈妈。至于爸爸,有同没有是一样的。
小作坊的取缔,使得陈有丰在北江的日子更加艰难。他不想受正规厂里的管,又找不到别的事,去年下半年他在羊山待了半年,什么也不做,就在村里闲逛。
因为他实在不像话,有登狠狠地说过他几回,他便在去年正月赌气搬回了他妈原先的那间旧屋。
陈有丰也实在不像话。就比如去年,本来两个和他一起长大的伙伴看他日子实在艰难,便带着他一块到芜丰的工地上去做工。谁知道他不争气呀。人家工地明确不准喝酒上工,他倒好,不仅喝,兜里还揣着一瓶,时不时掏出来嘬两口。你说人家工地怎么敢要他做,万一出什么事不得了。走投无路的陈有丰今年又荡回了北江,在那里他起码还能糊个口。
陈有登也没对他有什么指望,他想:大不了锦生自己来管,他短命的不来拖累孩子就行。至于学费方面,高中以前是不用交学费的,只用管伙食费。米自家种有,拿去换饭票就是。就只要一个菜钱。大不了自己去庆来老板那里多做点工,反正不会让他饿着。假如他成绩好,考得上高中,那他也会管。有和也跟他说过,锦生上高中的学费他来承担一半。
年仅十一岁的锦生比同龄人要成熟和忧郁。其实他心里一直知道,自己爸爸不作用,而自己是寄养在伯伯家里的。所以他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懂事、乖巧。锦生知道伯伯伯娘对自己的好,他只想好好地读书,将来报答他们的付出。
吃过饭,锦生就出门了。他要到学校里去午睡。
一回到教室,小睿就跑来锦生的座位,自豪地说:“锦生,你知道吗,我马上要去县里上学了。”
“真的?”
“真的。我妈说等这个学期上完,就给我转学到县城去。学校都找好了。”
“哦……”。锦生有些伤心。他舍不得小睿。去年他们班就有好几个同学转到县城去读了,其中有一个还是他和小睿共同的好朋友。
唉,班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其实,不止他们班,其他班也有不少学生转学到城里去读的。
作为村里最热闹、最有活力的地方,羊山小学也在渐渐衰落。
还记得在最鼎盛的时候,羊山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班,共有六百名学生,而现在只剩四百名了。
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很多家长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们明白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他们开始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多家长动起了心思把孩子往城里送,因为听说城里的教学质量好。而且在城里上小学、初中,升县城重点高中的机会要大很多。一些家长便想方设法给孩子转学到县城,有的甚至租了房子在城里陪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在的出生率低。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尽管距离全面放开二胎已经有一年半了,可反响并不大。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像前面的几辈人一样热衷于生孩子,很多人觉得有一个就够了,两个顶了天了。
当然,年轻人有他们的顾虑和烦恼。现在养个小孩可不容易。以前的小孩只要生出来就行,一家一串,像放牛一样随便,只要管吃饭就行。以数量取胜。这么多兄弟姐妹,以后有个什么事,帮忙的也多。
现在的父母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将孩子培养成才。别人家的孩子去学跳舞、唱歌,自己孩子也不能落后,决不能输在起跑线!
你去什马、田中的镇上瞧一瞧,会发现不少教小孩舞蹈的培训室,还有教各种乐器和其他一些兴趣班。这都要钱啊!
还有,人家都开上了小汽车,你要不要买?要买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努力搞钱。哪里有心思生孩子。
这几个方面让羊山小学走向衰退。不止羊山小学,很多村小的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了,有一些村小甚至被合并到镇上,像柏林村小学,还有谭家英大姐所在的聂家山小学都关了,学生人数少,没有专门为这点孩子开一个学校的必要。孩子们都转到了镇上的小学读书,有校车接送。曾经欢声笑语的校园破败荒废了,锈迹斑斑的铁栅栏门歪倒在一旁……
这与城里上学难、上学贵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有教育资源没学生,另一个是有学生,教育资源又跟不上,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