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2/2页)
自从埃及革命后,约旦、沙特等国就对埃及采取敌视政策,生怕革命之火烧到自家。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军队袭击了约旦萨穆村的游击队基地,给游击队造成了74人伤亡的损失。事发后,约旦媒体大肆宣传,不是骂以色列,而是针对埃及,说巴勒斯坦人民正在流血,可纳塞尔领导的埃及却无所事事,不敢出头。当这种拱火言论传到埃及国内后,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埃及民众群情激愤,要求纳塞尔必须有所行动。无奈之下,纳塞尔只得顺应民意,出兵西奈半岛,接管了位于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
1967年5月,见袭击事件没完没了。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再次放出狠话:说为了杜绝袭击事件的发生,除了对叙利亚行使武力之外别无他法。
5月10日,勃列日涅夫和苏联国防部长格列齐科顺水推舟,制造了一个假情报,称有确切情报证明,以色列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攻打叙利亚,消息一出,艾希科尔慌了,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引发如此大的反应。
实际上,以色列并不希望开战,因为美国此时正陷入越战泥潭,以色列担心美国不能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为此,以色列方面再三要求苏联大使到现场调查,澄清以色列并未集结兵力,但遭到苏联大使拒绝,苏联仿佛铁了心的就想让这场战争打起来,在得到苏联的假消息后,纳塞尔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但在民意的裹挟下,他已经没有退路,这仗不想打,也得打了。
5月22日,纳塞尔下令,封闭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峡,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之所以同意与埃及议和有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埃及不得封锁蒂朗海峡。现在埃及公然毁约,其意图再明显不过,为了掌握主动权,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
从1957年开始,以色列就在为接下来必然还要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做准备。经过十年发展,以军已由10万人扩充至25万人,拥有1000辆坦克,1500辆装甲车和290架飞机。
5月27日,见以色列要动武,约旦也不敢再拱火了。三天后,埃及与约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商定一旦战争爆发,两家一起出兵,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以色列,约旦决定参战后,阿拉伯联军兵力达到32.8万,拥有2300辆坦克、900多架飞机。但是,阿拉伯联军兵力分散,首尾难以兼顾,以军可以攥紧拳头,逐个击破。
1967年6月3日,以色列放出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纳塞尔。纳塞尔以为,战争不会爆发,对以军接下来的突袭缺乏防备。
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全员出动,首先轰炸了埃及境内的10个机场。由于埃及的时区比以色列晚一个小时,以军战机出动时,埃及那边还在忙着进行夜班与早班的交接工作。因而这次轰炸,让埃及空军猝不及防,190架飞机还没有起飞,就被击毁在机库里,另有100多架战机在战斗中被毁。
这些战机是埃及花10年时间攒下来的,结果仅一个上午就被以土打回原形,轰炸了埃及后,以色列军又马不停蹄转头去突袭约旦和叙利亚,当天下午,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一天的轰炸,阿拉伯国家损失战机440架,以军仅有二十多架飞机被击落,在空袭后的半小时,以军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向西奈半岛发起大举进攻,按照约定,约旦出兵支援,并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炮击,以军则向两个方向同时挥拳,不仅横扫西奈半岛的埃军5个师,还痛击了4万约旦军队,。
6月6日,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被迫撤到东岸。当日深夜,以军地面部队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攻击。
6月7日上午,以军推进到犹太教中着名的哭墙脚下,约旦兵败如山倒,向联合国发出停战申请,以色列同意停火,但停火前,以军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的全部地区。
6月8日,以军攻至苏伊士运河西岸,原本作为埃及内河的苏伊士运河,成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界河。同一天,以色列将矛头指向叙利亚,决心拿下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条狭长山地,这里居高临下,还有一条公路可以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如果戈兰高地被以色列拿下,大马士革的一举一动,就都在以军的监控之下了。
为了拿下这处战略要地,以色列在叙利亚已经宣布停火的情况下,还是发动了攻击。经过一天战斗,以军轻松控制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
6月10日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宣布停火。叙利亚丢掉戈兰高地后,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不讲武德,但没有下文。时至今日,戈兰高地依旧被以色列控制着,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突袭到宣布停火,仅用六天时间,便拿下6.5万平方公里土地而结束,这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闪击战,让阿拉伯世界颜面尽失,也让纳塞尔陷入了其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6月10日,纳塞尔在广播中宣布,接受安理会通过的停火协议。事后,鉴于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控制埃及主要的产油区,苏伊士运河也关闭,导致埃及外汇收入锐减的不利局面。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归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埃及等国的领土,但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决议,以色列也拒绝归还土地。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支持以色列。
为此,埃及与美国断交。随着埃及与美国彻底撕破脸,纳塞尔再想重整旗鼓,也只能依靠苏联了。勃列日涅夫同意继续援助埃及,但条件是苏军必须在埃及建立军事基地,纳塞尔没有选择余地,只好接受。很快,大批苏联援助的先进装备交付埃军。但随之而来的是2万苏联军事人员和顾问。
至此,埃军中遍布苏联顾问,武器也由苏联顾问控制。埃及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权,几乎沦为苏联的卫星国,这让纳塞尔的威望大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也不复存在。
1970年9月28日,纳塞尔去世。10月,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早在担任副总统时,萨达特就不信任苏联。但为了获得援助,他又必须虚与委蛇。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萨达特很纠结,继续与以色列敌对,显然不利于埃及发展。但与以色列讲和,别说阿拉伯世界不答应,他也无法向埃及民众交代。
而更尴尬的是,以色列极度蔑视,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阿拉伯世界,对萨达特的和平提议,不屑一顾。面对这种情况,萨达特决心以战求和,用一场胜利迫使以色列坐下来谈判,于是,接下来就有了第四次中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