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战后总结2 (第2/2页)
最后是李文发言。
在这些人中,在张修看来,最有军事天赋的人就是李文,他就是那种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而成为一个优秀将领都人。
李文道:“今天的战斗并不具有代表性,此处战场属于缓坡,没有树林遮掩,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战。
事实证明,小阵在山地作战更具有优势,但是这对于训练,士兵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小队的指挥者,今天是我统一指挥,只是因为此地一览无遗,便于军令传递,而在传统作战之时,只能凭借小队之间的配合,小队长的战术素养作战。
今天的战事而言,战术动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我根据实际地形只让小阵士兵只练习了怎么对付爬坡而来的敌人,比如大盾推、长矛刺等简单战术动作。
还比如此次使用的武器,比如长矛,这在一般的山地作战是不适用的,容易被树木格挡,而且不便腾转挪移,对于讲究灵活的山地战也是不利的,所以使用短矛更为合适。同样的大盾也不适合在林中,应当使用藤盾。
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变数,若是敌人不爬坡,而是在道路上据守,对于我这一支队伍来说,是毫无办法的。
所以山地作战,目前还不完善,此战,就像教子先前所说,主要原因是敌方自乱阵脚。
从我指挥的角度上讲,这一战,我只维持了不败而已。
”
李文的话,引起了在场的几人深思,特别是他的观点,根据不同的战场环境,实事求是的改变战术,改变兵器,以追求最大的胜利。
跟这种人作战是很恐怖的,因为一旦他愿意交战,那么此人是做到了胜利的必要条件的。
还有就是李文对于基层指挥者的重视,那些基层的伍长什长才是胜利的关键,他们决定了战术的完成度,决定了普通士兵的斗志。
唐琪激动的点头表示赞同,今天的战斗,他之所以犯错而没有造成巨大损失,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伍长、什长对于命令的坚决执行,他有些悟了,了解了教子为什么要求那些伍长什长也要背诵战术条令了,在战场之上,知道该做什么的指挥者比等待长官发号施令再行动的基层指挥者要灵活的多,他们知道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效果,就主动去促进这件事情的发生,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影响就在于此,在战场之上的表现就是军队灵活与臃肿的区别。
过了一会儿,见几人不再言语,
张修发言道:
“我也讲一讲自己的一些发现,那就是战场之上,谁的杀伤效率高的问题。
就我们以往的经验来讲,战场之上的战斗,干脆点就是拼杀,力气大,武器锋利,士气高就可以获得胜利,可是今天的战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战场上,或者说在僵持阶段的战场杀伤,刀、剑等徒手短兵器效率并不高。
可能这跟我们的队形,站位,地形有关,但就今天的观察来讲,长矛队的长矛杀伤效率都比短兵相接高。
不可否认的是,短兵交接,血肉拼杀是很能够压垮敌人士气的,比如今天,我们的弓箭队的射箭,还有唐统领的长矛军阵逼近,都没有让敌人束手就擒,依我看,那是因为敌人还有一股气,不服气,或者说是对于我们近身厮杀战力的轻视。
弓箭射不到我们的弓箭队,短刀捅不透我们有木盾防御的长矛兵,他们就认为我们胜之不武,直到后来吴统领的杀入,敌方这才放下武器投降,这何尝不是在心理上击垮了敌人,四周都在死人,用武器攻击打不到我们,近身拼杀也拼不过吴统领的突击队,士气彻底见底,一一加码,这才是敌方投降的主要原因。”
“诚然,短兵相接某些时候被认为是士兵武勇的表现,可在我看来,时移世易,且不说先秦闻名六国的秦军箭阵,就说现在汉庭的射声营,都是对于远程武力重视的表现。
我们应当有这么一个原则,尽量的将敌人消灭在冲锋的路上。
其次就是有秩序的厮杀比混战效率更高,当然,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这也是接阵的原因所在。
刚刚李统领所说的小阵的开发十分重要,大的军阵,易结,也易破,只有小阵才能开发出士兵的全部杀伤潜力。”
“小阵的优势肉眼可见,可是确实不容易建立,这不仅仅是需要合格的基层指挥者,还需要军事上组织度的进步,就我们现在的组织度而言,是难以企及的。”
”
张修缓缓讲述着自己心中所想,在张修心里,最为推崇的中国古代军事家,是戚继光。
因为张修认为他是真正的将为将者的工作做到细致,乃至极致的,而且他的指挥经验不是从兵书上得来的,而是自己不断实践,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的军事家,在沿海抗倭,针对倭寇这样的敌人,改进武器,创立鸳鸯阵。北上抗击草原骑兵,又实事求是的改进车营,使用合适的火器。所以他的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的敌人,感觉不是那么的辉煌。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心中的想法,在未曾经过现实检验前,这就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张修并未因为自己对于变相的鸳鸯阵的偏爱,就让手下将领去接受它,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当军事组织度的提高的时候,小阵型会自然而然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