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伊斯法罕之围(二) (第2/2页)
经过十余天的不断加固,整座齐国商站已变成一个小型的军事要塞。原本单薄的护墙,在其外围新建了一道坚固的木栅栏,并以大量的夯土填充其中,用于提升它的遮护性和防火性。在木栅栏的外面,还挖掘了一道壕沟,阻止敌方部队快速突进至护墙。
商站周边数公里的树木皆被砍伐一空,留下遍地的矮树桩,不予敌人提供任何建造攻城器械的木材。甚至,为了给敌军安营扎寨制造困难,齐国人还将附近几个村落的民房统统焚毁,并将所有的水井和水源予以彻底填塞和破坏。
现在唯一可虑的是,商站中积存的火药不多,无法支撑几场大战。若是敌人不计伤亡,发动持续猛攻,可能很快会将为数不多火药消耗殆尽。届时,仅凭两百多名陆军官兵和不到三百人的商社伙计、雇工,全部持以冷兵器接战的话,恐怕就无法面对四面八方蜂拥攻来的敌军。
另外,因为商站位于伊斯法罕近郊,囿于萨法维王朝的军事禁令,根本不允许拥有火炮之类的重武器,使得困守商站的官兵们也失去了赖以凭持的重火力支援,这对他们防守而言,将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过,官兵们和商社人员对于守住商站,还是报以极大地乐观态度。虽然,阿富汗人击败并重创了波斯大军,但面对一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伊斯法罕,他们未必能攻得下来。在他们看来,一旦阿富汗人在攻打伊斯法罕时,吃了亏,损失一定的兵力后,必然会带着抢来的财物,撤围而走。要不然,等帝国各地的勤王兵马到来,说不定就被波斯人来一个里应外合,将他们一鼓聚歼于城下。
当三百多名阿富汗骑兵奔至商站近前时,便惊讶地看到这座方圆不过数百米的建筑群,宛如一座防御严密的堡垒。那些站在护墙上警戒防卫的人员,大部分都长着一副东方面孔,与传统的波斯人迥然不同。他们在看到数百彪悍的阿富汗骑兵杀到时,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惊慌失措的样子,就那么冷冷地看着他们,似乎充满了不屑和鄙视。
“他们是齐国人!”一名见多识广的部族战士高声呼道:“……这里一定是齐国人的商站!”
“嗯?……齐国人!”跟随吉尔扎伊人首领马哈茂德南征北战数年,尤其是数度杀入波斯腹地,袭掠地方,伊纳亚图拉·哈瓦拉扎米自然是知道齐国人的。克尔曼、亚兹德、设拉子、伊斯法罕,以及阿巴斯港、布什尔港,到处都有他们商人活跃的身影。甚至,就连他们的大本营坎大哈,都有几名狡黠的齐国商人和数量更多的齐国代理商。
他们吉尔扎伊人的西南邻居喀拉特汗国就是依靠齐国人的支持,不断向北面和西面扩张,试图要将整个俾路之地区都纳入他们的统辖之下,从而建立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俾路之王国。若非他们吉尔扎伊人的地盘跟俾路之人之间隔了大片的荒漠戈壁,说不定,早就跟他们爆发激烈的武装冲突了。
另外,从各种渠道信息反馈,齐国人持有的立场应该是支持波斯人的,为了在帝国取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他们不断为波斯人输入各种先进的火器。在三年前(1719年),他们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克尔曼,并将这座城市洗劫一空。但在去年八月,当他们再攻克尔曼时,就遭到了当地守军激烈的反抗。因为,齐国人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五六门威力巨大的火炮,使得他们在围攻该城时,吃了大亏,损失不少精锐的骑兵。
而刚刚结束的古尔纳巴德之战,虽然他们阿富汗人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歼灭波斯军一万五千余。但在这场战斗中,包括他们吉尔扎伊人首领马哈茂德在内的所有将领,无不大呼侥幸。当他们置阿拉伯骑兵抄掠后方营地不顾,直接全军攻向波斯前军时,就遭到了他们的火炮轰击。连续数轮的炮击,几乎摧垮了骑兵冲锋的勇气。
要不是前军统领阿马努拉·汗发现整个炮兵阵地没有波斯大军护持,从而发起坚定地突击,说不定,整个部队就会在连续的火炮的轰击下转身逃跑,从而失去击败波斯人的机会。
在骑兵蜂拥杀入炮兵阵地后,阿富汗人赫然发现,他们的指挥官竟然是一名齐国人。在所有波斯炮兵仓皇逃散时,他却谨守一名军官的荣誉,留在了炮兵阵地,握着一把指挥刀,与杀来的骑兵力战到最后一刻。
想不到,他们这些奉命在伊斯法罕城外扫荡地方、隔绝城内外联系的游骑部队,竟然在伊斯法罕东南郊外发现了齐国人的商站。
“向齐国人喊话,让他们打开商站大门,放下武器,主动出来投降。”伊纳亚图拉·哈瓦拉扎米深吸了一口气,语气中带着胜利者的骄傲,“要不然,待我们杀进去,鸡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