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百年大计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苏宋!
“改察举征辟为科考取士?”这又是一个新的名词,长公主今天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惊讶了,都开始有些麻木了。不过变革朝廷取士的方式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旦传扬出去,必然引起天下震动,这可比颁布垦荒令、商业法更危险。一个不好,就会弄得天塌地陷、遍地狼烟,长公主的心立刻又提了起来:“什么科考取士?”
宋宁道:“之前我不是在南方举行了两次科举考试吗?那就是科考取士。”
长公主顿时醒悟,原来这就是科考取士啊。她何等的聪明,一下便看出科考取士与察举征辟之间的区别来。毫无疑问,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比察举征辟更具有优势,也更公平合理。
科考取士由朝廷统一进行,如此一来,选拔官吏之权便归于朝廷,而不再由世家权贵所掌控。要知道,以往的官员因为大多是由举荐征辟而来,所以被举荐者即便录用,也往往只会视举荐者为恩主,首先向举荐之人效忠,而不是向君王和朝廷效忠。科考取士后,便能避免这一弊端。所有恩赐都源于皇帝和朝廷,以后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都是天子门生,便也只会向皇帝效忠。
再有,科考取士面向天下所有子民,这样一来,寒门庶子与平民百姓便也有了晋升的机会。不像察举,朝廷取士大多时候都被世家豪门所垄断。他们只会举荐自己的亲信、族人与心腹。长此以往,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恶果。
且真正有才的人只要通过考试就能选拔为官,这相比察举,无疑也更公平和合理。
不过,朝廷剥夺世家权贵的举荐之权,他们能同意么?
宋宁道:“若现在就用科举全面取代察举,他们当然不会同意。而且如今天下读书人太少,许多人虽然有才,却并未读过多少书,就算参加考试也不一定能考过,所以科考取士一开始只能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补充方式,与察举和征辟并行。这些年,我在南方已建立了多家学院,并不遗余力地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争霸天下积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了开启民智,使天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为日后全面实施科举做准备。”
“等北方也统一后,我会和南方一样建立多个学院,然后向全国普及我编写的众多教材,进一步统一思想,增长民智。而等征服北方草原,西域沙漠,西南阮氏后,等国力恢复,钱粮丰沛,我更会广开学院,甚至允许小孩免费上学,从小便学习最基础的算数、格物、军事等知识。如此一来,天下人人都可读书,人人都将识字,科考取士取代察举便成了大势所趋,再无可阻挡。”
长公主没想到宋宁心中竟有这般长远的打算,若他本人不说,只怕任谁也想不到这一点吧。长公主心中除了震憾还是震憾。只是,人人都可读书,人人都将识字,真的可能么?
宋宁道:“短时间内肯定不可能的,这需要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目前来说,我们只能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让科举成为进行主要的取才方式即可。毕竟相对察举,科举无疑进步了许多。它是打破士族阶层对人才晋升通道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办法。”
中央集权?对于宋宁口中的新名词,长公主早已习惯。以她之聪慧,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不过,她还是有所疑虑:“你前面说要免费供世人上学,还要教授算数、格物、军事等基础知识?可民众一旦知晓了这些,只会越加难以管理。一旦作乱,朝廷想要平叛也会越加艰难,这岂不是……”
宋宁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治理天下,都是极尽所能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戕害民智,疲累民身,使百姓愚昧无知,无力与上层统治者对抗。朝廷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做什么百姓就做什么,以为这样江山才能永固,国家才能强盛。并美其名曰这是帝王之要术、驭民之法宝。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驭民五术,在历史上是商鞅提出来的。有人说,秦国因此而强大,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更有人说苏联也因此而迅速崛起,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从而在二战中战胜德国,并在二战后和美国一样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但宋宁却并不这样认为。驭民五术是以削弱、压榨民众为前提条件,并非长久之道。商鞅变法之所以能让秦国一跃而变成当时最强的诸侯,并非因为他的驭民五术,后者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
秦国之所以变强,是因为垦草令的实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自耕农,夯实了秦国的基础,加上巴蜀粮仓,使秦国有了扩张的资本。军功封爵制则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平民得以晋升。之后秦民为了得到爵位和良田美宅,所以人人好战,而不畏死,这才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最终由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奋六世之余烈,一举吞并六国。
但长时间使用驭民五术,肯定是不行的。伟人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最终二世而亡,就是明证。汉朝就吸取了秦国的教训,所以刘邦在继承了秦制后,自他至汉景帝,近六十年时间,一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这才有了汉武帝时的辉煌。
至于苏联,当年实行“剪刀差”的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的确使苏联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才做到的,一时为之还可,却不可长期实行,否则必然也会出大问题。
“之前的各个朝代,从君王到大臣,从朝廷到地方,一直在施行这驭民五术,结果如何?百姓难道就不反抗了吗?”宋宁道:“并没有。大苏从民丰三年胶东之乱开始,便到处有百姓造反,一直到现在仍没有断绝。数百年来,即便是国家最为强盛之时,大多百姓依然生计艰难,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这并非真正的长治久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