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上、中、下三策 (第2/2页)
“官军的软肋应该就是各县县城,朝廷规定各级官员必须守护好各自负责的城池,如果丢失将是死罪。作为汉中知府,对下辖的各县也有一定的守卫职责。我们逐个攻打各县县城,汉中的官军必定会出来增援。”沈子衡曾做过一县县令,对于地方官员守土有责的职责很清楚。
“参谋部制定几个围点打援的方案,用部分兵力围攻一个县城,把汉中的援兵引出来,另外一部分兵力在半路埋伏,伏击汉中的援兵。要尽可能多的把汉中的官军引出来。”李向东命令道。
“遵命”马天佑起身接受命令。
三天后,参谋部提交了三套围点打援的方案,分别是围攻西乡县、洋县、佛坪关隘,在半路设伏打援。
李向东拿到这三套方案时,心中暗想,古之幕僚在制定策略时,往往会提出上、中、下三策,一般主公都会选择最稳妥的中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落入俗套,选择最稳妥的中策,也就是第二套方案。
第三套打援方案,支持的人最少,因为佛坪关隘离汉中较远,山路又多,估计官军不会增援。
李向东和马天佑等将领都倾向于第一套围点打援方案,围攻西乡县,在半路设伏打援。
理由是西乡县离汉中不远,而且两者之间有一段山路,非常适合设伏打援。
以李岩和沈子衡为代表的一些将领则反对第一套方案,理由是汉中到西乡县有一段山路,官军有多次被伏击的经验,可能会担心被伏击,而选择不增援。
李向东和马天佑等人支持方案一的理由,反而成了李岩和沈子衡等人反对的理由。
而李岩和沈子衡倾向于第二套围点打援方案,围攻洋县,在半路设伏打援。
理由是洋县离汉中最近,是汉中必救的县城。
但李向东、马天佑等人反对的理由是,汉中到洋县之间都是平路,不好设伏打援。
“不需要在路边设伏,往北20里远就是山地,那里适合设伏。”李岩解释道。
“在20里远的地方设伏,也太远了一点吧!哪有在这么远的地方设伏的,也没有突然性。”方鹏飞反驳道。
“官军也会这么认为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敢出来增援。我们不一定要伏击,堵截官军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式。”李岩解释道。
“把伏击改为堵截,就失去了突然性。”马天佑反驳道。
“不一定需要突然性,只要把官军进行分割,分而治之就可以了。”
“在汉中和洋县之间有一个城固县,而城固县离洋县只有35里远,等我们从二十多里远的埋伏地点出发堵截官军,官军说不定已经逃进城固县了。”李向东提出反驳理由。
“那就围攻城固县。”李岩说道。
“那伏击战不就成了攻城战了吗?”李向东说道。
“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了。”李岩无奈的说道。
“还是选择方案一吧!这对我们最有利。”李向东最后还是决定采用方案一。
李向东也知道方案二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有点中规中矩,不如方案一,如果方案一成功的话,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果。
“唉,选择方案一看起来对我们最有利,可官军不一定会上当。”李岩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道。
沈子衡也无奈地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