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免费小说95mf.net

字:
关灯 护眼
九五免费小说 > 宣和轶事 > 第149章 抡才大典当谨慎

第149章 抡才大典当谨慎 (第1/1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宣和轶事!

说到春闱,赵佶就反应过来了,今年不仅有常科,还有制科考试,对于常科,赵佶并不担心,有苏轼、李格非把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赵佶关心的是制科,国家已经多年没有举行过制科考试了,相关的制度都已经很生疏了,赵佶于是请苏轼苏辙兄弟、章惇、李格非、郑居中等一起商量此事。

苏轼苏辙、章惇都是参与过制科考试的,对相关制度算是比较熟悉,李格非、郑居中都是翰林学士,制科考试绕不过的就是翰林学士。赵佶向他们了解制科考试的规则,不得不说,制科确是很牛逼。

首先制科考试分为九个科别,三个针对民间白身的: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另外六个针对已经有官身的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一切没有犯罪记录的布衣才俊,以及符合条件的官员(职称为太常博士以下、不是现任监司与馆阁官员、不曾犯过贪赃罪,等等),均可投牒自荐,报名参加制举考试。不过庆历六年之后,朝廷提高了门槛,要求应试之人须有两名大臣作为推荐人。这一点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不甚友好,有官身的自然很容易找到两制以上大臣为之推荐,但是平头百姓哪里去找两位两制以上大臣来推荐呢?

赵佶说道:“吾既为国求才,何论出身,恢复祖制,皆可投卷。”对此苏轼等人倒是没什么意见,对于制科考试的程序,制举考试有着较为复杂的程序,但可用三个词语对制举考试的程序进行简化,即所谓的:进卷,阁试,御试。

其中进卷就得刷掉一大半人,考生需要先呈交上自己平日的策论作品50篇,由翰林学士评判、打分,如果策论文辞优美、说理清晰,得到“次优”以上的评分,便可以赴阙参加第二项内容“阁试”。但宋朝的翰林学士都十分挑剔,例如哲宗朝时的一次制举考试,翰林学士“看详到应制科人词业,三人并优长,五人并次优,七人并平常”,文章不合格的应试者差不多占一半。

其实刷人对于翰林学士来说还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五十篇文章,只要找出几篇不怎么好的,就足够刷掉一个人了,在翰林学士们刷人后,才会进入下一个科目,就是阁试,阁试为初试,之所以叫阁试是因为考试地点在秘阁(中央图书馆)。阁试试题为试论六篇,目的是考察应试人的学识,“盖欲探其博学”。题目通常取自经史,每篇要求五百字以上,一日之内完成六论。这是公认的一项最难科目,“制科不过三事,一缴进词业,二试六论,三对制策。而进卷率皆宿着,廷策乞无素备?惟六论一场,谓之过阁,人以为难”。

阁试之所以被认为难,就是因为出题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一般来说,科举考试的范围不过是四书五经,但是制科考试就不同了。制科考试的出题范围包括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管子》、《文仲子》正文及注疏内出。论题出题还有明数、暗数之分。上下文关乎典章制度、用典的称为“暗数”(暗题),而不涉典制,也不用事,便是“明数”(明题)。近四十本书和这些书的注解都是出题范围,在其中随意选取出题,对应试者知识面要求很高。

旁的不说,光是七书,也就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七本兵书,就足够很多人头皮发麻了。除了出题范围广之外,题量之大,考核之严,也是令人咋舌。

按照制科考试规定,考试六道论题,在六论中必须写出论题,而且要求必须引用论题上下文,这样才能称为“通”。知道出处不能引用上下文的被称为“粗”。六论每篇必须在3000字以上,而且必须在一天一夜时间内完成。六论考试目的是推荐参加御试。秘阁考试以六论四通为合格,合格之后会被划分为五等。一、二等不设,第三等为上,第四等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御试。入了四等还有上中下之分,只有为四等上才能进入最后的御试,难度可想而知。原为四等即可进入御试,宋仁宗皇佑年间改为四等上才能进入御试。

赵佶觉得在阁试刷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意义,说道:“还是恢复旧制,四等及以上都进御试吧!”苏轼笑着说道:“官家惜才之心,臣等知之矣。”

赵佶笑着问道:“苏学士当年制科,考题为何?”

苏轼想了想说道:“当年考题,臣至今还记忆尤新,阁试六论为一、《王者不治夷狄论》(出自《春秋公羊传》何休注)、二、《刘恺丁鸿孰贤论》(出自《后汉书·丁鸿传》和《后汉书·刘恺传》)、三、《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出自《论语·子路篇》包咸注)、四、《形势不如德论》(出自《史记·吴起列传》)、五、《礼以养人为本论》(出自《汉书·礼乐志》)、六、《既醉备五福论》(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及郑玄注)。”

赵佶觉得确实只有一句卧槽才能说明自己的崇拜,也不知道这些考官从哪里找出来的考题,基本上不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赵佶也看出来了,出题还是比较偏向于史论的,想想也是,要是出题全是七书中的内容,估计大部分考生直接懵逼了。

通过了阁试,才能进入御试,皇帝亲自在崇政殿策试举子,制科考试御试相比较秘阁六论来说就简单许多,却也有着严格要求。说简单是因为这次的策论只有一篇,内容要求相对简单一点。说严格要求,规定试策字数在三千字以上,而且要在当日内完成才能入等。御试的策题,多由两制拟呈皇帝择选,也常命宰相代拟。按照惯例,每个人先给皇帝上几篇平时写的策论,让皇帝了解自己,然后开始答题。

制科御试成绩评定分为两次,第一次主考官评评级,第二次由覆考官二次评级。而且是糊名评定的,考官还要就推荐的试卷撰写劄子,说明推荐的理由。整个考试,组织严密程度,远胜常科,所选拔的人才,也确实都是一时之选。难怪不得,当时欧阳修作为推荐导师,苏轼、苏辙两人制科考试同时入等,更是开心的夸赞:“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御试完毕之后,宋仁宗回到后宫也是喜不自胜,高兴的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