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西北重镇 (第2/2页)
至于同治皇帝的位面,等到了那个年份,肯定也都不考四书五经了。
唐朝之前的皇帝倒对这个题目很有兴趣,他们现在的考试基本都是学后世的,出题的方式主要参考了一年级的语文试卷。
这个试卷那么多人都做了,这种类型确实是好,考察知识方便,打分也方便。
唐朝之后的朝代也准备要改,只是还没有付诸行动,这是个大工程,还需要仔细商量着办。
以前考试主要是看对不对考官的胃口,主观性太大了,确实不好。
把各个题目用分数标注出来,也能更加明显一些。
除此之外,不少皇帝都多加了一些客观题,他们也明白,四书五经这些东西于普通官员来说用处不大。
平常考试也会考一些杂学算学之类的东西,只是占比很小,大头还是在四书五经。
现在从这方面慢慢入手,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大家慢慢习惯,也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嬴政没有仔细研读过儒家经典,只大略看了看题目,让淳于越解释解释。
他都要看看后世考试难度大概有多少?
淳于越看了看,从左往右分别出自礼记、春秋左传、诗经、尚书、周易,如此看来,这五本应当就是后世人说的五经了。
这五句话被单拎出来,那考生必须得对五经十分熟悉,不知道是五篇文章全都做,还是只做一篇文章?
要是全都做的话,难度恐怕不小。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总共六级,乡试已经是第四级了,考过了之后就成为了举人。
举人基本就可以脱离原先的贫苦生活了,已经一脚踏入了官场,有了选官的资格。
人们常说穷秀才,可从来没有过穷举人。
乡试总共有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考五经,第三场考策论。
当然不是考全部,有的题目只需要挑一句出来做文章就行。
8月开始,各地府衙都会为乡试做准备。
应考的秀才们在贡院门口排长队,一个个基本上都要脱衣服检查,以防夹带。
每场考试都是三天,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考棚里。
总共九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很大的考验,这九天虽然分成了三个三天,但是也是很难受的。
中途出了什么事,挨不过去,死了的都有。】
温庭筠抖了抖身子,有些庆幸他还生在大唐。
虽说得罪了人一直考不上进士,至少帮人作弊,还能赚点儿外快。
要是在明清,他还不得饿死。
要按这种检查方法和考试规则,想想都可怕。
窝在一个小小的地方三天就只为了写出一篇文章,这么看来,说难好像也难,说简单好像也简单。
淳于越有些拿不定主意,只能大致给皇帝陛下解释。
嬴政也能明白,这些文章想必不至于很差,关键是要看考官想要什么样的文章。
这么一年一年下来,不僵化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