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报到和室友 (第2/2页)
等宋如岚收拾好东西,就和柳成玉一起去食堂吃饭,路上两人都说了说家庭情况。宋如岚知道了柳成玉就是省城人,家里父亲是政府部门领导,母亲是饮食服务公司会计,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现在在北京某部委工作。柳成玉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很好,学习一路优秀考上大学,还学习了书法、绘画和小提琴,多才多艺。大学和专业都是父亲替她挑选的,希望柳成玉大学毕业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
宋如岚也交流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柳成玉听说宋如岚的弟弟在省体校踢足球,满脸羡慕,说是她和哥哥从小被父亲教育多读书多学习,对足球比赛都没看过几场,希望有机会宋如岚带自己去看她弟弟的足球赛。
宋如岚和柳成玉相识两小时就像老朋友一样了,两人说了很多话。回到寝室后,另外两位室友已经来了,一问,果然是英语系的,这下室友天然分成了两团。宋如岚和柳成玉去其他寝室打听,认识了经济管理系的新同学,约好明天一早就要到教学楼报到。
宋如岚和柳成玉还有其他几个女同学第二天一早相约来到经济管理系的教室,等同学们到齐,辅导员来点名,一共三十人,男同学十六人女同学十四人。用辅导员的话来说是两性分配最平均的班级,不像冶金地质专业,都是和尚班。接下来就是同学们介绍自己,全班三十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也有两三岁的差别,本省的同学比例高一点。
接下来就是领书籍和课程表,辅导员暂时指定两位同学处理班里的事务,宣布同学们准备好竞选演讲,三天后举行班(团)干部竞选。柳成玉问宋如岚会竞选哪个班干部席位,宋如岚回答说自己志不在此。柳成玉也不好说什么,就自己去准备了。
宋如岚心里清楚,自己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获得优秀的大学生称号以换来四年后毕业时分配到好单位工作,因为大学生毕业分配从1996年就会取消。其实,在94-95年之前,大学就已经不完全包分配了,新说法叫双向选择,各种国企、研究所、机关等到学校来要人,有不少其实是定向地要人,供需情况各专业不等。
以前的大学毕业分配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或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是“服从国家”,对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要求等不太重视。毕业分配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愈发显现。
对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分配制度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选择,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不利于调动三方积极性。其次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有接收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
还有对学校来说,统一分配毕业生,割断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结构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实践检验。对大学生来说,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分配时,处在“听天由命”的被动地位,无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