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回 车疾驰语欢笑,少女少男(2) (第2/2页)
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在陶花雨的心里是有更多的感怀的,她从来没有离开家这么远的地方。所以,从上车开始,她就沉默不语,坐在这个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远去的父母,看着窗外远去的故乡,看着窗外远去的浓绿,更看着渐入眼帘的寒冬。
夜色渐渐的来临,车厢里沉寂的犹如静静的森林,那些以各种姿势、在每一个只要是能坐下或者躺下的地方睡觉的学生们,都已经进入了梦乡。陶花雨也迷迷糊糊的准备休息一会儿,一天一夜的时间中,她只睡了不到两个小时,此时才感到非常困。这是行程的枯燥,以及对家的思念一起作用的结果。她再看了一眼车厢,已经没有一个人睁着眼睛了,东倒西歪睡着的学生们,真的是累了。
陶花雨也合上了眼睛,只能在心里感受车窗外看不到的景象了。是山、是水、是河、是田野、是树木,但是都被大雪笼罩着,也很美的。睡意袭来,她终于睡着了。
第一次觉得“轰吃轰吃”的声音像一首简单的、但是也很深情的催眠曲,陶花雨安然的睡着了。
清晨来临的时候,列车员推着包谷面的糊糊、馍馍和小咸菜来了,昏睡未醒的学生被叫醒,陶花雨打了一份简单的早饭。车窗外已经看不到什么景色了,并且下起了漫天大雪,世界好像都被雪遮住了,什么也看不到。
经过一夜的疾驰,列车已经进入东北的原野了,人烟也逐渐稀少,但是老工业区的样貌呈现出来,不少的远处城市都能看到更高的烟筒子,里面喷出的是白色的气,不像是黑烟。偶然的还能看到连片的厂房,以及正在工作的工人。这片黑色的土地上,也展现出勃勃生机,陶花雨看的有些心情好起来。
虽然,比起家乡的碧绿要逊色很多。但是,因为看到了更多的人烟而生气盎然。十几年前,一支几十万人的志愿军跨过中朝界河,雄赳赳气昂昂的为一衣带水的兄弟奋战,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这大好的河山,也换来了全世界对中国的敬佩。这片黑土地上有最可爱的人,也有最早的工业基地。所以,这里是美丽的。
陶花雨忽然就不再伤感了,望着车窗外美丽的祖国河山,心中开始激动,也开始在读过的书中寻找着,《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在心中浮现。朦胧的炊烟、高大连片的厂房、皑皑的白雪,此刻仿佛都在热烈的欢迎着他们。投身到这样的田间原野,也是一种幸福的经历吧。陶花雨在心中默默想着,如果需要,我会为了把这片土地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
列车好像也欢快了,它“轰吃轰吃”的声音显得那么愉快,而且行进的速度也加快了。莫非前面也是列车的家乡?火车上的学生们也陆续的醒来了,吃过了简单的早餐后又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刚刚经历了很多,又从饥饿中走了出来。他们有太多伟大的、美好额理想和憧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一句话让他们激动的无与伦比,于是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熟悉的环境、离开了教室和学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义无反顾的就来了。以他们的坚决和毅力,谁也阻挡不了,因为他们满腔的豪情壮志,还有甘愿奉献的精神。
跨过长江、跨过黄河,越过千里沃野上的山川河流与平原山陵,几乎只带着最简单的生活用品,他们就来到了这片黑土地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带着的那个理想是最美好的理想,也是最真最大的理想,他们憧憬着在这片黑土地上,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中,展现自己对青春的最好诠释,也展示着自己毫无保留的真情。
也许列车开出首发站时,他们的眼里也有眼泪,他们也哭着与亲人道别;也许背上行囊的时候,他们放进了自己的书,放进了一张全家人的合影照片,也放进了一个小小的日记本;也许跨过长江时,他们流着泪欢呼,跨过黄河时,他们也是流着泪欢呼,看到关外黑色的原野时,他们同样流着泪欢呼。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学生,他们有的是一腔热血,有的是为祖国情愿牺牲自己的决心,更有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有道是:千里奔波北大荒,誓将旷野变粮仓;人生百年容易过,飞雪飘时尽苍茫。(请关注第四十五回:风吹雪关山外,一路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