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林如海何以不遗余力帮助贾雨村复出,有何警示? (第2/2页)
实际上,爱才的林如海是在感同身受之下,才对所认可的贾雨村,这个考上进士出任过县太爷的青年才俊真心地帮助,他同甄士隐一样,都是极为欣赏贾雨村这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希望他不被埋没,能一展雄才,不负平生所学。
只不过林如海的职位高帮助大一些,无论从经费、精力还是动用人脉关系上,都远超甄士隐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的资助。
当然,林如海对贾雨村的帮助,有别于"观花修竹"无欲无求的甄士隐,从他内心深处,确有出于贾雨村是女儿家庭教师这一特殊关系的考虑,希望小林黛玉在京都能得到老师真心地保护,在贾府能健康成长今后有美好生活。
只因"年已五十"担任要职的林如海有不得已的"内顾之忧",起先为"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苦恼,后来三岁的儿子夭折,不过一年光景爱妻贾敏病逝,仅有年幼的嫡女林黛玉在身边而倍感"膝下荒凉",当下又为自己受命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而焦虑。
巡盐御史这个在外人看来的肥差,实际上也是"高处不胜寒"的高风险岗位!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被敌人打得支离破碎。清廉刚直的林如海一想到如此艰辛的工作处境,怎能不"压力山大"?
既担心有负使命,又恐动了利益集团的奶酪从而惹祸上身,自己被人"背后捅刀子",累及家人尤其影响视为掌上明珠的小公主林黛玉,给她带来不利和安全隐患!
所以,林如海决定"再无续室之意"外,特别委托贾雨村护送小女林黛玉到远隔千里的贾府生活。
一方面,年幼多病的林黛玉去贾府有外婆贾母疼爱,还有同龄的"舅氏姊妹"相伴,能快乐无忧地过好年少时光,比在林府"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更为妥当。
更重要的是,母亲贾敏仙逝后,林黛玉由外婆抚养成长,可以摆脱古代贵族女孩"五不宜娶"之"丧妇不能娶"的禁忌情形。将来,林黛玉的婚事不会受多大影响,即便不是"木石前盟",也会有较好的归宿。
故林如海才狠下心来没有遵守"父母去世,子女应当守孝三年"的封建礼仪规矩,将贾雨村挽留下来,急急地全权委托他这个"才华横溢"未来前程不可限量的家庭教师护送女儿林黛玉到京都。
另一方面,也希望贾雨村复出后,可以"投桃报李"真心关照自己的学生林黛玉。
一则过着小公主般尊贵舒适生活的宝贝女儿林黛玉,那么小就去从没去过又是远隔千里的赫赫贵族之家客居,哪能放心得了?虽说那是血亲的外婆家,但门第毕竟是百年国公府,高出侯门林府不少,有着难以预料的诸多困境与尴尬。
二则国公府的生活习惯、礼仪规矩,还有那么多"满是势利眼"的主子奴仆,会不会因故设"坑"蓄意刁难?这些都是潜在的隐忧与风险。在林如海看来,贾雨村得他不遗余力的帮助复出后,从"投桃报李"的角度定会感恩回报。
三则因贾雨村作为老师关照自己的学生林黛玉自己可以放心。毕竟"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至高无上,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谊亦如父爱一样靠谱,足可震慑"满是势利眼"的贾府,不敢小觑更不敢坑害他的宝贝女儿。
所以,既爱才又爱女心切的林如海不遗余力的帮助贾雨村复出,这无可厚非,也合乎情理!即便林如海有求回报,亦是礼尚往来,系用心良苦正大光明可以理解的"阳谋"。
只感伤的是,林如海同甄土隐一样,到底还是错看高估了有着复杂人性的贾雨村。
贾雨村的确复出了,从应天府尹到后来的大司马,官越做越大,却越忘恩负义,不仅没真心相帮学生林黛玉,后来还投靠权势更大的忠顺王,对没落的贾家落井下石,成了书中地地道道让人不齿让人恶心的大反派。
由此而言:人啊,任何时候,都不宜把希望放在不靠谱的人身上,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还得按下暂停键,用心甄别精准识人后方可;否则,"狼和小羊"的故事就会上演,就会自食苦果,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反噬悲催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