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传说 (第2/2页)
“嗯。对,其实就是你曾待过的人界,流传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还有,你别打断我,我刚刚说到哪儿了?”
“说到他有一缕神识附在人间一座山峰上石头上”
“哦,对,那神识是附在一块儿石头吸天地灵气,就这样又过去了许久,又有一位上古先贤。便是女娲。”
司徒健心想事女娲补天?还是女娲造人?刚想刚想说出,想到宋应星的嘱咐,便将自己的话压了下去。
“女娲娘娘便是万仙之祖,起初啊。凡人与众神的区别、界限并不那么明显。捏泥造人之后,一部分人选择在荒山绿野间生活,而一部分则选择留下来跟随女娲休习,
这便是人与诸神的区别。这里面有两个人,一个叫共工他是以火证道,另一个叫万由,他是以水证道。
二人在不周山斗法,但并未与女娲娘娘同禀。起初只是切磋,但两人斗起了性子,后来将不周山撞倒,那不周山堪堪将天捅了一个窟窿。
女娲见人间蒙难,心系天下的她便飞往不周山,取天地之间的巨石炼化。补天过程中万分艰难,整整过了七七四十九日在终要补齐时,因心力交瘁,将一小部分真元精气泄出。以便吐故纳新,
泄出去的真元亦有仙识。在人间游荡,后受盘古遗留的神识感召,遂飞去那座山峰上,同附在一方石头。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几千几万灾天地之间皆平安无事,
但因为修仙道的人越来越多,灵气反而开始稀薄。从以泥塑人时。做人的那些泥胎便男耕女织,也倒快活,
但那些跟随古神修道的人却纷纷开始自立家门。随着派系增多,稀缺的灵气就反而显得愈发少了。于是大家开始了大掠夺。
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便是九玄玉皇、幽冥帝君与泰山帝君。他们三人统辖追随者,将诸神治理有序,分管天庭、人界、地界,而其中最甚者便是九玄玉皇大帝。”
“哦,是这样。”司徒健听得心中惊奇,暗自思索道,原来小时候的传说都是真的,
“再后来。又经万载轮回各神家都安于其位,反倒对于修行之事止步不前,直到上一次玉皇大帝寿诞上,北极仙翁于寿诞之日,仙逝
又重新激起这些神仙的欲望,那时他们才知道天道有序,纵使神仙也不可能跨越长生,走向永恒。玉帝席间曾联合众人用仙识探索数次,但终究找不到北极仙翁的仙魄。于是。众人大骇,难免有兔死狐悲的想法。
“与天同寿只是传说。这么说来,仙界也有生死,只是比人界的时间要多要长”听着宋应星的讲述。司徒健回应着。
“是这么个道理,某种层次还不如人界。人界身死之后,尚可轮回,有据可循。”
宋应星说到此处也难免失落,但随即说道,“我与无端这样的人全凭帝君提携,才有今日。我本是夏周时代的一个小小宦官,承蒙帝君不弃,予我今日身份,
我们只是担心。神魄死后帝君的安危,其余也便无所谓。”
“为什么?我看大侍一定会长命百岁,别想的太多呀!”
“司徒小子,你有所不知,上古的两位古神,依附的那方石头,你知他有多少时日?你知他有多少灵气?
仙界的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近来不断地四处寻找那些灵石,有一说在西方,有一说便是在我九幽冥界”
“为啥”司徒健不解的接着问。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
“这个传闻是始于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佛陀以何证道?又为何礼佛之人日益繁多?我等不知,但是那地藏菩萨自西方圣佛之地入我冥界。以悲慈心坐禅。渡那冥界万魂。你可知道那位菩萨,也是佛陀中的四大菩萨之首。
天下能渡人之地颇多,为何独独来我冥界这偏野之地,难免众生猜忌。
尤其是玉皇大帝。明里暗里派人数次窥探,照我说。那方石头已有古神的仙识。加之吸天地灵气,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早就可以自由行动。
那是随便就可能知道存在的嘛?所以说现而今,冥界就是众矢之的。”
“越是敏感越要低调。”司徒健听完宋应星的故事。抢先回答一步。
“是这个道理。帝君自王妃薨逝后,几乎不在政务上用心。除了静坐再无其他。但越是这样,反倒越遭人生嫌疑。”
宋应星和司徒健语: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而不远处的丰都帝君与泰山帝君看着走过来的一行人,不由得脸上生出笑意。
反观那秦铁臣。却是黑着脸,一言不发。